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宰相制度在中国古代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住,其职责之重,素有”百官之首”之称。自秦朝建立宰相制度以来,虽有的朝代只设一相制,但是有太尉和御史士大夫的官职在其左右,已分其权,更胜者将相权一分为三,参与决策,辅佐天子。回首古代宰相制度的历次演变,便可发现,各个朝代的宰相机构和宰相名称都不完全相同。中国古代的宰相职位虽位极人臣,地位极重,权力极大,但是,历朝历代都沿用了传贤不传子的非世袭的惯例。

——摘编自魏晓巍钟卫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研究》

材料二   在宋代史籍中有这样的记:“淳化中,赵韩王出镇,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初皆以两制重臣领之”政和二年,废尚书令,改侍中为左辅、中书今为右弼,皆虚其位;并改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仍兼中书、门下两省侍郎。靖康元年,复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三省长官名称皆依元丰富制。孝宗干道八年,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废侍中、中书令、尚书令虚称,逐为定制。

——摘自踹来《论宋代相权》

材料三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为进一步巩固皇权,废除了宰相制度。据统计,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天里大大小小各类呈送给明太祖的奏章有一千多件,总共说了三千多件事情。这些奏章都只能由皇帝独自处理,难免会有偏差,会出现不科学的判断。一旦下一任皇位继承人不足以优秀去承担治国责任,而旁边又没有辅佐的宰相,政策无法有效地下达与实施,国家断然无法正常运转

——摘编自谭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在演变过程中体现的特征。
(2)归纳材料二的主旨。结合所学知识,为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哪些主要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废除宰相制度对当时政治的影响。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皇权与相权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


(注意:在答题纸上写答案时写清朝代及对应的答案,如清:军机处)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

问题二中央与地方自周代以后,我国开始确立了一套地方行政制度。秦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守和县令;汉代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在继承秦代地方制度的同时也部分恢复了周朝旧制。到了元代,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控制,开始设立行中书省,标志着中国地方行政制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3)完成周、秦、汉初、元四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填写。
(注意:在答题纸上写答案时写清朝代及对应的答案,如汉初:郡国制)


(4)从上述材料中归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趋势。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唐书》所记载的830名唐代进士中,丘族子弟达589人,占总数的70.96%;小姓约109人,占13213%;两者合占84.10%,寒素家子弟132人,仅占总数的15.9%。这表明,士族子弟在九品中正制瓦解后,在门阀势力屡遭压抑和打击的情况下,纷纷涌入科举行列,并凭借其深厚的家庭文化素养、家学传统及社会关系基础,在科举考试中获得极大成功。

材料二   唐朝一直规定“工商杂类不得预于什伍”。唐后期,工商杂类入仕情况已出现,但制度上的限制仍未取消。北宋明确取消了这一限制,使过去一直被排斥于仕途之外的“工商杂类”子弟和边远地区的士人都有了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机会,可以说,到了宋代,科举取士几乎已无任何身份上的限制了。像唐代那样“或父子相继居相位,或累数世而屡显,或终唐之世不绝”的世家豪门在北宋已基本上消失了。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陈秀宏《科举制度与唐宋士阶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科举制的变化及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之初,试卷不糊名,导致不公。宋真宗景德四年,正式设官负责糊名封印。同时实行了“誊录”,将考生的亲笔试卷誊录后送归封弥官存档,誊录的卷子送给考官评阅。为防止考官权力过大,采取临时派遣、年年轮换的办法。考官的子弟如果参加考试,则主考应该回避,或是设“别考”,另派考官监考判卷。为防止官僚子弟利用特权互相包庇、拘私枉法,凡官家子弟录取者,都要另派大臣在中央进行复试,或另设考场。

材料二   科举制的兴起关键在于在形式上它几乎给每一个人提供了可以进入仕途的均等机会。自由报考体现了选举制度的平等精神,清代只要是非娼、优、隶、卒子弟,皆可取童生资格,经科举入仕途,几乎把政治录用的范围扩展到了整个社会,为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从政打开了门路,做官参政不再是上层统治者的特权,使大批中小地主及知识分子进入到封建国家统治机构中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拓宽了政治基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波《浅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积极因素》


(1)根据材料一,概括统治者保证科举考试过程的公正性和有效性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政治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请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唐朝和明朝相权的变化情况。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3)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央官制发展的什么趋势?体现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
2020-12-03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 官吏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按军功爵位的高低,选任各级官吏,二是选自郎官,即郎中令属下的中郎、侍郎、郎中、议郎等。郎官的职责是守卫宫殿和做皇帝随从,如果经过一段时间,中央或地方官有缺额,即可由郎官中选用。到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除孝廉一科为察举取士的主要科目外,武帝还不定期设立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科,以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优秀人才,并于元朔五年(前124年)在长安设立太学。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   隋炀帝是中国科举制的创始人,他认为由刺史荐举多弊端,于是令士人自行报名,策试进士。唐代取士之类别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日乡贡,由天子自诏者日制举。我们所谓的科举制,专指乡贡。乡贡每年举行一次,任何人均可投牒自进,设立的科目很多,诸如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自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736年)开始由礼部主持乡贡考试。登科之后如欲为官,尚需经过吏部的释褐试,中试后方可任官。

——摘编自李定一《中华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选官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选官制度的进步性。
7 . 制度建设是治国理政的主要方式,不同的历史文化影响着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管理体制,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管理体制也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管理体制及其职能示意图

材料二 美国革命期间,在限制奴隶制度、扩展宗教信仰自由、扩大公民权和确立立宪政体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1791年所采用的联邦宪法是以分权原则为基础,也就是让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互相牵制和平衡,目的在于制止暴政。

——摘自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1954年宪法确立的政治制度,是总结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经济发展、政治进步的斗争经验的结果,…这个制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人民主原则,继承了中国历史传统中的有益成分,对外国政治制度中的长处亦有所借鉴。

——摘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国家管理体制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1787年美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并指出其目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宪法确立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原则。
2020-10-23更新 | 162次组卷 | 2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图1、2、3所示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到唐的中央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图1至图4,中枢权力体制的变化反映出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结合图5,分析这一矛盾演变的趋势。
(3)综合上述图示,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约发轫于姬周,实立于嬴秦,至西汉乃臻完备。故研究中国监察制度,一般均自秦汉开始

——《中国文化新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举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自秦汉开始”的史实依据。

材料二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有一个不断的发展演变的过程。历代统治者都在继承前朝监察制度的基础上,建设具有本朝特色的新的监察制度……在不断发展完善过程中,监察制度形成独立的体系,监察官不受其他行政长官的干预,“台(御史台)无长官”……在专制集权的社会,监察官没有皇帝的支持,很难行使其职权,唐睿宗曾说:“御史绳奸慝,苟非人主保卫之,则为奸慝所噬矣”……汉代颁布《刺史六条》,唐朝也制定《六察法》,明清时期亦有《责任条例》和《钦定台规》,以此明确监察职责

——吴凤霞《略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演变的几个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演变过程中体现的特点。

材料三 唐太宗指出,天下之事,千头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如果日断十件事,有五件有误,日积月累,“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因此,太宗把大臣谏诤作为治国安邦的一项重要方针。宋代哲宗朝,谏官梁焘和王觌共同奏劾军器少监蔡硕“盗用官钱,乞取货赂,计赃共及万缗”。宋英宗朝,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

——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3)据材料三中和所学知识,说明监察制度在古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据文献记载:

①鲁、齐等诸侯在其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收赋役的独立性。

②秦代官吏必须经过国家委任才能就职;官吏调任时,不得带随员;官吏一经任命,必须服从调遣,违者要依法治罪。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中A.B.C三幅地图反映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别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