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2019-01-30更新 | 8218次组卷 | 109卷引用: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202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的官员监察制度日益成熟,从官员监察的范围看,不论身份高低都要接受朝廷的考核和监察。到武则天时,朝廷增设了监考使一职,这一制度对唐代监察制度的完善和运行起到了积极作用。唐中后期形成了流内和流外两种官员考核标准,并形成了《四善二十七最考课法》,这一制度既对官员考核德义提出了要求,又对官员的公平和勤政提出了标准。宋代延续唐朝监察制度,并根据实际设立审官院机构,还成立了专门的考课院,负责对地方官员的监察考核。宋代官员监察制度较唐代更加详细,在执行落实上也更加认真具体,这为基层官员打开了上升渠道。

——摘编自党会先《唐宋官员监察制度历史镜鉴》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美国经历了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这次转型,虽然为美国成为世界大国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冲击了美国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还使美国陷入了一个政治腐败时期。这一时期的美国政治腐败源于政党对政府的操控,集中表现在“政党分赃制”下的选官腐败及其造成的官场乱象。面对这一时期如此严重的政治腐败,美国政府一直在名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1883年,阿瑟总统签署美国文官制度改革法律,即《彭德尔顿法》。《彭德尔顿法》的通过标志着近代美国公务员监察制度的初步建立。它使美国联邦政府最终摆脱了“政党分赃制”的困扰,把行政官员的选任真正纳入了法制的轨道,从而抑制美国政府腐败及腐败的继续蔓延。

——摘编自石庆环《二十世纪美国文官制度与官僚政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官员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美国官员监察制度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唐宋时期中国与近代美国官员监察制度认识。
2022-02-15更新 | 309次组卷 | 4卷引用:历史-2022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湖南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将之置于与行政机构并列的位置。在历史演进中,监察机构的体系越来越严密,相对于行政机构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强。历代政府重视监察法规建设,坚持依法监察,监察法规逐步完善。监察机构职权涉及察德、察政、察能。同时,为防止地方分离,整肃吏治,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监察以常驻为主要形式,并辅以不定期的或定期的巡按制。此外,监察御史作为风纪之官,品秩虽低,权势却十分显赫,甚至享有“便宜从事”和“风闻奏事”的特权。但是,监察机关的独立是相对的,其监察功能的发挥受到皇权的极大制约。

——摘编自林志强、张旭日《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特征研究》

材料二   监察官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比较特殊的官职,其产生、职权伴随着平民和贵族的长期斗争。随着共和国历史的发展,监察官基于实践的需要,其权力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人口和财产调查权,到后来的公民道德监督权,再发展到元老遴选权,监察官的地位日益神圣和显赫。由此看出,监察官的权力扩张恰好对其他官员起着很大的制衡作用,从而推动着古罗马共和宪政的平衡与发展。

——摘编自连佳《浅议古罗马共和宪政下监察官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特点形成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汉武帝在临终前,任用外戚霍光做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于是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开始成为惯例。这一做法能够成为惯例的原因在于
A.避免了宦官干预朝政
B.加强了国家管理军队
C.有利于削弱诸侯王威胁
D.有利于与外朝形成制衡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王国问题是汉初政治的主要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将百越,岭南之地分为诸侯王之地,一方面可以笼络诸侯之心,另一方面可以节省中原之物力人力,为中原之地百姓休养生息赢取精力。……在秦末汉初,匈奴乘中原大乱,迅速崛起,成为一大边患,韩王信所封之地尽有今山西中北部,先都晋阳,后徙马邑的主要原因即为需要防备匈奴。……郡县制属于极端专制的集权体制的单线统治,中央对郡县的绝对控制使郡与郡之间相互拆离,使郡与县之间没有相应的联系。中央政府对地方政权一旦控制不力,就会造成全国地方政权的大面积崩溃。

——摘自费双应《简析汉初分封原因》

材料二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国实力越来越强,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文帝时大臣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之易,国小则亡邪心。”汉景帝时期大臣晁错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在元朔二年(前127),朝臣主父偃上书汉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

——据《汉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解决王国问题的主张,并分别加以简要评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很好地概括了科举制度下中国古代文人的处境。科举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向上社会流动的机制。但是这个机制的有效性在于它是一座独木桥,迈不过去的话,就只配给人耻笑。越过这座独木桥之后,文人的出路还是单一的,只有为皇帝服务这一种选择,其命运依然是危机四伏的。欧阳修议论说,侍奉皇帝不当,为原则过于刚直,就有“杀身成仁”的可能。

材料二   欧洲中世纪晚期国王或者大贵族使用的文官是中世纪最有教养的人群,而且越来越多是大学毕业生。毕业生的去向不是单一地为国王服务,而是有多样选择和可能性。中世纪欧洲向上社会流动的特点是,做官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大学教育所构成的社会地位改善途径不是单一的、官本位的,而是多元的,律师、教师和医生不仅可以独立于官府,而且有尊贵的地位,他们的难题不限于能否做官,还可能是能否找到待遇丰厚的律师、医生和教书的职位,做官和从事这些专业工作并无那么明显的贵贱之分。拥有博士学位本身就意味着获得一系列特权和很高的地位

——材料均摘编白2018年1月25日《彭小瑜:中世纪欧洲大学与中国科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文人和中世纪晚期欧洲知识分子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人和中世纪晚期欧洲知识分子的不同特点形成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开了后世恩科的先例。宋代正式确立了三年一次的州试、省试和殿试三级科举考试制度。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起了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同时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即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徐晓杰《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制度》

材料二

1901年在惨遭八国联军的炮火洗劫之后,清政府痛定思痛,力行改革,科举制度成为主要的改革对象之一。8月清廷下诏改革科举,自明年始,下令整顿京师大学堂,各省省城与府、厅、州、县均设立学堂。1903年,张之洞、袁世凯认为科举有碍学校的推广,疏请渐行罢废科举,“稗天下士子,舍学堂一途别无进身之阶。”可是,不久风云突变,日俄战争竟在中国打响,强烈的屈辱感刺激着清廷上下,使他们认识到进一步改革科举的紧迫性。于是,1905年9月,袁世凯等奏请立停科举,以广学堂,否则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达不到兴学培才的目的。这一建议得到清廷采纳,当即宣布“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在中国实行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被废除了。

——李志茗《科举制度之废除及其后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原因及影响。

2018-01-31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2017届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至迟自西周开始,已经就医药事物而设官立制。后来,伴随着政治和秩序对于关照民生的需求,医疗制度形成并能够日益发展。汉代出现太常太医令和少府太医令两种职能上有所区分的官职;北齐发展为太常寺太医署和门下省尚药局两种机构,并初置为太子服务的门下坊药藏局。隋炀帝时将药藏局归殿内省。实现了药藏局职能与隶属关系的统一。唐朝建设医疗制度,因革汉、北齐、隋之制而损益之。……唐代在中央设立了各级医疗机构;在地方也设立了一定数额的医学人员,包括医博士、助教以及医学生等。配合这些机构及相关人员的设置,唐代还针对医疗事物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性规定,最集中的体现是唐令中有专门的(医疾令)。此外,根据各个时期需要,唐代的皇帝还曾针对医疗问题发布过一些敕文,如玄宗时期的(考试博学多才道术医药举人诏)等。

——摘编自程锦《唐代医疗制度研究》等

材料二1820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澳门开设一家眼科诊所,随后政府和民间人士相继开办了数目可观的新式医院,到1920年,在大城市新式医院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医家”,成为医疗机构的主体部分。在工作效率上,近代医院制度借助科学化的医疗器械和严密的病理分析,使医生的专业化水平大为提高。在医疗行政方面,1905年清政府开始设巡警部(兼管卫生事务),1912年,南京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卫生司,医院不再是传统的专侍皇宫的太医院,它的服务对象是京城官吏和居民,开始呈现社会化、大众化趋势……西方医疗制度还开启了中国近代医学教育之先河,各方的努力下尤其是各地开始设置医科或医学院,医学人才的培养迅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西方医学在中国的整体传播,改变了单一的中医学独立存在的局面,中国出现中西医并存的医疗格局,现代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事业逐渐确立,中国人的医疗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马伯英《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医疗制度的特点及唐代医疗制度完备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医疗制度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都始终强调教育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忽视教育与生产力的密切关系。学校教育就只是为统治阶级培养、选拔治术人才,以巩固其统治的一种工具。在西方古代社会,由于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干涉不同,学校教育认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学校行政管理逐渐呈现多元化和自由化局面,整个时代或社会的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就可能从政治中分离出来,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从而很好地与社会生产力结合起来,为推动社会的前进服务。中国学校教育始终把“明人伦”的道德教育放在核心地位,而其他教育都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可有可无。西方比较重视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因而学校的课程设置既有人文科学知识,又有自然科学知识;既有体育,又有美育。

——摘编自李小利《中西方古代教育差异》

材料二1850年,蒸汽机的普及和“铁路大狂热”,标志着英国工业化进入工业革命真正大飞跃的时代。迅速的都市化,更大规模的社会流动以及机械化代势手工劳动等,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文化素质提出更高的新要求,英国教育体制必然要向国家干预以及法定的全国性教育体制转变。从此,政府进入英国教育领域,国家通过税收和拨款,为民众提供更多的学校教育。1870年初等教育议案声称有150万6至12岁孩子获得政府提供资金的学校教育,但这只是工人阶级子女的2/5。到了1880年,小学义务教育的实施,才改变了民众教育“欠缺”的状况。坎特伯雷附近的一个村庄.5至14岁儿童的上学率就从1851年男孩的33%和女孩的42%,增长到1881年的73%和80%。

——摘编自谢天冰《试论英国教育体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近代教育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西古代教育的不同,并指出我们应如何发展当前的中国教育。

2017-05-06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湖南省衡阳市十校高三第三次冲刺预测文综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在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的动力时,采用了层次论和流动论这两种理论。层次论把人类社会存在按地位或职业分成不同的层次,并考察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关系,从而分析人类的结构状态。流动论是分析人群在不同层次之间的易位过程及其原因和影响。

——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


运用中外古代史的相关史实例证该史学研究成果。(要求:可以就其中一种理论成果进行例证分析,也可以同时例证材料中的两种史学理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