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三省六部制最大限度追求“体制内的民主”。

实现权力有效监督把朝廷的决策分成三个部分,分别由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来承担,按照决策、审议、执行的行政程序前后相继,并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通过合理分散权力来加强民主决策,并对权力运作形成监督和制约。
实现权力分配均衡三省六部制改变以往的个人施政,成为集体施政,其行政体制设计注重权力之间的相互或单向制约,从制度上避免政策失误和朝令夕改,通过正确的决策和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决策与行政分离三省六部制的政权系统中,决策与行政分离已经完成并成熟,中书省和门下省成为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发令系统,而尚书省的决策权转移到中书省和门下省,行政权保留下来,尚书省向职能化方向发展。
部门协同机制三省六部制具有部门协同机制,宰相集体办公的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一切军国大政都在这里讨论商定,集思广益,最后由皇帝裁决施行。
平衡君权任何政令未经中书、门下而发出者,均属违制,一切皇帝诏令必经中书、门下两省,这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对于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最大限度追求“体制内的民主”,谈谈你的看法。
2023-10-15更新 | 97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普通高中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材料

时间(朝代)事件
公元前356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公元前140—前87年(西汉时期)汉武帝在经济政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
改革措施。
923年(王莽新朝时期)王莽推行一系列改革
490499年(北魏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
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科举取士情况简表

科举取士人数平均每年取士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约为元代的30倍,约为明代的4倍,约为清代的3.4倍。
进士出身背景据《宝佑四年登科录》所载,仅该年录取进士601人,其中官僚出身的184人、平民出身的417人。
担任高官比例北宋的71名宰相中,有64名为进士或制科出身,除去一些特殊情况,真正不由科举而任宰相者,仅有3人。
进士及第方式礼部录取后,要到殿庭复试。及第与否和及第等级由皇帝决定。

——据张希清《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等

材料二   一方面承负沉重的外部压力,一方面鉴于五代时期内部变乱频仍、政权倏忽更迭的教训,“稳定至上”始终是赵宋王朝内政措置的目标。外部压力当前,宋代的军力不振,一直被人诟病:“一个以军人为首脑而组成的国家,偏在军事上的作为,不及其他任何主要的朝代。”

——据邓小南《一个“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朝代》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的立国特色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严密)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朱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流变》等整理

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及评价,请对材料提出你的修改建议,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2-02-20更新 | 964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2)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汉武帝)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制度的后影,渐渐地在变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变更制度”的三项具体举措。
(2)结合秦汉之际政治制度变迁的史实,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古代中国中央王朝对民族地区的统治,有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法则:汉人统治者将其统治下的地域分成多重来进行统治,而非汉民族统治者则是将其统治下的地域分成多元来进行统治。

唐代的多重型天下体制模式元代的多元型天下体制模式


——摘编自【日】王柯《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历史中国的认知与实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学者的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中,始终伴随着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衡、此消彼长。在不同朝代具体的历史背景下,相权会有所加强,但相权加强的时间不会太长,一旦相权过大则会受到压制。在皇权与相权关系变化过程中,两者权力平衡时,多出现国家兴盛、政通人和的局面;两者平衡被打破时,易导致官僚机制运行受挫的不良结果。

——摘编自刘丁如《浅析中国古代皇权相权之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应考的有许多门第子弟,在家庭有家教染,并早已懂得许多政治掌故。至宋代、除却少数几个家庭外,门第传统全消失了,农村子弟骤然中试,进入仕途,对实际政治自不免生疏杆格。

唐代考试,有公卷通榜之制,在未考之前,早已有许多知名之士,获得了客观的地位;通榜是考后出榜,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找取知名之士,却不专凭考试之一日短长,宋代有糊名之制,所凭真实考试成绩,如是则考试防制严了,有时反得不到真才。

唐代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及第,未必即或任用,因而仍多经各衙门首长辟署,在幕府作僚吏,而借此对政事先有一番实习.宋代朝廷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只要及第即得美仕。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宋代科举制变化。
2020-11-24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三省六部制下,三省是国家的主要行政机构,负责命令传达,六部是执行机构,负责国家基本运转。从职责上来看,中书省作为朝廷的政策文书草拟机构,由其下达皇帝旨意,掌管机要,发布政令,掌握行政大权;门下省主要负责的是文书审核,纠正得失,同时还是唐代主要的监察机构,对于皇帝的行为举止进行制约和监督,在客观上维护百姓的利益;尚书省是最高行政事务管理机构和最高执行机关,是推广朝廷政策的关键机构。自唐太宗时期开始不再设有尚书令,而是以左右仆射长为尚书省,监督各个地方官府的执行情况。

——摘编自温帅《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代三省六部制。
2020-11-24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