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应考的有许多门第子弟,在家庭有家教染,并早已懂得许多政治掌故。至宋代、除却少数几个家庭外,门第传统全消失了,农村子弟骤然中试,进入仕途,对实际政治自不免生疏杆格。

唐代考试,有公卷通榜之制,在未考之前,早已有许多知名之士,获得了客观的地位;通榜是考后出榜,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找取知名之士,却不专凭考试之一日短长,宋代有糊名之制,所凭真实考试成绩,如是则考试防制严了,有时反得不到真才。

唐代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及第,未必即或任用,因而仍多经各衙门首长辟署,在幕府作僚吏,而借此对政事先有一番实习.宋代朝廷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只要及第即得美仕。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宋代科举制变化。
2020-11-24更新 | 18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赵宋王朝重建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平定节度使李药、李重进的反叛之后,宋太祖实行朝官知县,文官知州,设通判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将地方官僚生杀大权收归中央,收回地方节度使的兵权,为赵宋王朝300年沿袭不变,基本上形成了“政出于一”“权归于上”的高度中央集权体制奠定基础。在中央官僚机构的设置上,中书门下管行政、枢密院管军事、财政权归于三司主管,而台谏制度的建立,又给言官“风闻言事”的监督权,从而对皇权和相权进行了限制。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评析》

材料二   古代雅典对官员和政治精英们的权力予以控制和约束,并保证政务信息的公开和透明,以充分保障公民有能力也有可能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雅典构建了一套预防权力集中的机制,如议事会的常设机构采取的是10个部落轮流当政的办法,议事会的负责人也由抽签决定,每天更换,任何人不得在一年中两次担任负责人。雅典陪审法庭没有专设法官,任何判决都由全体陪审员投票决定。雅典还通过公民大会、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实行“认可听证会”。“认可听证会”就是在公民大会上经常就国家重要公职人员的工作是否称职进行信任投票,不称职,或被免职,或被撤职查办。

——摘编自张慧、张文伟《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特殊性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加强官僚权力制约机制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雅典防止权力集中所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北宋和古代雅典权力制约机制不同的主要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现代学者中,许倬云先生曾运用社会分层理论,从上、中、下三层关系纵论中国历朝政治统治的得失,别具只眼,异峰突出。仅举其标题或可略窥大意:西周的包容——上层的坚凝;秦代的缺失——中层与下层的疏离;汉代政治权カ的基础——中层的坚凝;东汉的缺失一上层与中层的断裂唐代的用人——中层的变化;宋代的养士——中层的扩大明清的缺失中层与下层的断裂。这是切入到政治体制架构的内部观察,将中国历史细化的理路,其中特别重视中层的作用,认为凡是具有坚凝的“中层”,并能起上下转合作用的,一般治理国家都比较成功。

——摘编自王家范《重评明末“封建与郡县之辩”》


评析材料中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合理。)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三省六部制下,三省是国家的主要行政机构,负责命令传达,六部是执行机构,负责国家基本运转。从职责上来看,中书省作为朝廷的政策文书草拟机构,由其下达皇帝旨意,掌管机要,发布政令,掌握行政大权;门下省主要负责的是文书审核,纠正得失,同时还是唐代主要的监察机构,对于皇帝的行为举止进行制约和监督,在客观上维护百姓的利益;尚书省是最高行政事务管理机构和最高执行机关,是推广朝廷政策的关键机构。自唐太宗时期开始不再设有尚书令,而是以左右仆射长为尚书省,监督各个地方官府的执行情况。

——摘编自温帅《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代三省六部制。
2020-11-24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举荐和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时实行察举制,设置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科目,通过地方举荐、中央任命的方式选拔人才。如果出现举荐不实或失真,察举者要受到惩罚;被举者任官后,一旦出现贪污腐败,不仅自己要受到惩罚,还会牵连到察举者。为了保证人才质量,东汉顺帝时,限制了察举年龄,引入了考试机制,并通过中央及地方的监察机构对察举推荐、考试复核的过程予以监督考察。

——摘编自薛德枢、徐杰《汉代察举征辟制度评析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唐代科举是一种荐举性质的考试制度。宋初围绕消除荐举因素,对科举考试规则进行了一系列的细化完善。由多名考官分工负责,考官实行锁院制,考官及考试相关人员亲属实行别试,特别是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和誊录的办法,取消公卷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科举考试变成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纯粹考试制度。

——摘编自卓进、蔡春《论唐宋科举考试性质变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举荐官员的依据以及为避免举荐可能带来的弊端而采取的举措。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科举考试规则变化的主要着力点,并简析其主要目的。
(3)据材料一、二,分析举荐和考试在汉、宋两朝官员选拔机制中地位的主要差异,并说明两者本质意图的一致性。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措施具有很大局限性,如实行兵将分离的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病,虽然北宋政府后来豢养了百余万军队,却阻挡不住辽、西夏的侵扰。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官吏众多,行政效率低。总之,北宋实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一定时期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后来便逐渐走向反面。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评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
2020-01-02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某同学在评析古代某一制度时用到了以下词组:“士大夫阶层的壮大”“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读书重学风气的发展”“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2019-12-05更新 | 250次组卷 | 19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8 .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曾这样评析中国某一帝王:“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之间走中间路线。”该帝王符合“中间路线”的举措是
A.设置御史大夫与刺史
B.中央推行中外朝制度
C.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D.世袭与军功爵制共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从西周起就开始了权力监督问题的理论探讨,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有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的尝试。随着朝代的更换,这一制度在不断的充实与发展,逐渐完善。……秦汉处于中国封建官僚体制初创时期,各项制度均在尝试建设之中,这一时期有了大量的有关机构设置、取官管理的行政法规……这些法律内容为汉朝所继承。……唐宋时期有关“监督”的法律规范已经相对完备。明清时期的“监督”法律规范更加丰富完备,除在基本法典中涉及行政监督的内容之外,两个时期均仿唐朝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明有《大明会典》《正德会典》,《万历会典》;清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部会典,后在光绪朝总汇为《大清会典》。为了明确中央行政各都院的办事规则,清时还制定了六部则例,对中央行政详加规范。明清时期的考课监察立法也日益完善。

——整理自孙季萍《中国古代权力监督制度评析》

材料二   权力制衡在近代成为一种民主政治的法治原则,应当归功于启蒙思想家的努力。孟德斯鸠及其他思想家将权力制衡的基本理论归结为两个基本思想: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道德约束不了权力,权力只有用权力来约束。近代以来西方法治的发展,在严格意义上就是这两个基本思想的外化。严格意义上,近现代法治史,就是一部权力约束和制衡史。而全部近现代法治史都证明了一个基本事实: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腐败,权力只有用权力来约束。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权力监督与西方近代权力制衡本质上的不同。
10 . 某同学在评析古代某一制度时用到了以下词组:“士大夫阶层的壮大”“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读书重学风气的发展”“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A.科举制度B.察举制度C.刺史制度D.世官制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