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B.监察体系的改进
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D.察举制度的实施
2021-06-13更新 | 15950次组卷 | 120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2019-06-08更新 | 16698次组卷 | 196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文)
3 .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2018-06-09更新 | 16292次组卷 | 262卷引用: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2019-06-10更新 | 12701次组卷 | 212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2020-07-11更新 | 9156次组卷 | 106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田家炳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东汉永建二年(127年)汉顺帝征召知名隐士樊英,但樊英称病推辞。于是,皇帝下诏“切责郡县”,地方官府遂用公车将樊英送至东城。该责问方式体现了
A.君权削弱B.中央集权C.吏治腐败D.豪强崛起
2021-10-07更新 | 6922次组卷 | 49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两汉实行州都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提升社会文化水平B.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C.官员特权受到否定D.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2022-10-26更新 | 3295次组卷 | 288卷引用: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
2019-06-10更新 | 8180次组卷 | 120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
A.皇帝制与郡县制B.郡县制与刺史制
C.皇帝制与封国制D.丞相制与刺史制
2020-12-03更新 | 4667次组卷 | 119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 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2019-01-30更新 | 4929次组卷 | 95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田家炳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