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2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明代,出现了以高拱、张居正为代表的权力极大的首辅,阁臣也常被称为“相”,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内阁仍不能与过去的宰相等同。这是因为内阁(     
A.只是内侍机构B.没有实际的权力C.依靠宦官行事D.深得皇帝的信任
2 . 秦朝至明朝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始终,经历了“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的发展过程,宰相制度最终被废除。这反映了(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C.君主专制不断加强D.有效避免了宰相专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李煦拥有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权力,他在江南苏州织造局当官三十年给康熙呈过大量的奏折。康熙曾对李煦说:“但有所闻,可以亲手书折奏闻才好……若有人知,尔即招祸矣。”这一做法(       
A.扩大了宰相职权B.保证了局势稳定
C.减轻了政务负担D.强化了君主专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清初保持满族传统的宁古塔人,“尚淳实,耕作之余,尤好射猎。近年汉字事件日增,竞谈文墨”。乾隆五十七年,乾隆帝降旨:“盛京等处旗民杂处,而地广土肥,贫民携眷出口者,可藉资口食,即人数较多,断不致滋生事端,又何必查验禁止矣。”乾隆帝的上述举措(     
A.试图改变清廷闭关自守政策B.促使汉语逐渐成为满汉通用语言
C.导致满汉民族交融步伐加速D.推动汉民开始大量移居东北地区
5 . 从明朝政治制度来看,明初洪武帝取消中书省而政归六部,后来皇帝不得不设内阁大学士而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表明明代内阁(     
A.影响了明朝政府的行政效率B.始终服务于专制皇权
C.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D.成为真正的决策机构
6 . 明仁宗及以后,尽管内阁大臣多兼有六部职务,但朝廷规定“俱掌内制,不预所升职务”,即仅做皇帝的侍从之臣,而不到所升的六部等衙门去实地任职。此规定(       
A.削弱了内阁的政治地位B.维护了中枢体制的稳定
C.促进了内阁宰相化完成D.旨在提高国家行政效率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有学者说:“这一权力结构变化,既反映了明初统治者力图在政治体制上扫除一切危及皇权的因素,以维护朱明皇朝统治的个人的主观意志,也反映了明初统治阶级在经历了一场严酷的权力斗争、总结了历代治乱经验之后……维护长远利益的阶级政治意向。”由此可知,该权力结构变化是指(     
A.废除行省,设立三司B.组建内阁,授其票拟权
C.废除宰相,权分六部D.置军机处,行密折制度
2023-12-19更新 | 97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下表所示是明清时期采取某一措施实施之后产生的影响(       

序号

影响

使得朝政进一步“暗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

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

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皇帝有优先御览的特权

广开言路,群臣可以直言进谏,使大臣们相互牵制

由表中信息可知,这一措施最有可能是(       
A.实施奏折制度B.设立内阁制度C.创设军机处D.设立理藩院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八旗汉军作为清廷的重要军事力量,在入关占领全国和驻防各地的军事行动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入关日久,清廷对八旗恩养的弊端逐渐显现,人口增长、物价高涨、奢靡浪费等日益威胁旗人的生计。康熙、雍正两帝在处理八旗问题上屡屡受挫,乾隆七年(1742年)明发上谕,鼓励除“从龙人员子孙”外的京师禁旅八旗汉军出旗为民,空出的兵额以满蒙八旗调补。为保证汉军出旗的顺利完成,清廷最初采取了一些善后措施,如出旗后户籍归属地的选择自由、出旗官员的照旧承袭与一体仕进、针对不同官缺人员的区别对待等。乾隆十九年(1754年)在福州进行试点,之后广州等地在实施过程中有所修改和完善,但仍然秉持公私兼顾、维稳为主的方针。经过近40年的努力,约半数汉军完成出旗。清廷以牺牲汉军旗人利益为代价,暂时和部分地保障八旗核心——满蒙旗人的利益。

——摘编自范传南、吴丽华《乾隆年间八旗汉军出旗善后问题探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乾隆年间八旗汉军出旗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年间的八旗汉军出旗政策。
2023-12-1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从黄河流域的一个原始部落,步步通过融合、扩张最终成为一个庞大的中华帝国,地缘环境在国家生存、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地缘安全战略布局上,古代中原王朝形成了“北防、南融、西通”的地缘安全战略。

——摘编自赵莎莎《中国地缘环境新态势及其战略选择》

材料二   康熙帝圣谕: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清朝称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蒙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即努尔哈赤)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

——摘自《清圣祖实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对古代中原王朝“北防、南融、西通”的地缘安全战略予以阐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康熙帝的“守国之道”。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