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宗法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78 道试题
1 . 这一制度实际上是一种血缘认同制度,它规定了同一血亲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亲疏关系、嫡庶关系、等级关系、相对地位和世袭权力。据此可知,该“制度”是(       )
A.内外服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礼乐制
2 . 汉初分封同姓王,西晋分封司马宗室,明初分封诸子做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A.分封制度依然存在B.血缘政治影响深远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专制皇权日益巩固
3 . 殷人重母统,太子死立弟不立嫡孙,周道尊尊,周人重父统,重直系轻旁系重子而轻兄弟,太子死立嫡孙不立弟。这反映出从殷商到西周(     
A.王位继承由“传贤”到“传子”B.血缘关系的纽带作用渐趋弱化
C.以母统为重到父统为重的转变D.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愈加明显
4 . 先秦王位的传承途径具有相对的复杂性,并不是开始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史书记载,西周建立以后,宋、鲁、吴等诸侯国除了父死子继之外也存在兄终弟及的现象,甚至有“一继一及,鲁之常也”的说法。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诸侯王国破坏宗法体制B.传统观念影响政局变迁
C.异姓诸侯沿袭殷商旧制D.边疆封国恪守分封制度
5 . 有学者把西周的分封称为“一个以周氏宗族为核心、以姬姓异氏宗族为主干、以异姓异氏宗族为辅翼的宗族群”。这反映了西周(     
A.宗法划分代替地域划分B.政治主体是姬姓宗族统治
C.宗法等级秩序日益森严D.宗族观念影响着分封实践
6 . 西周时期,宗子“必皆有土之君”,卿大夫“有分土,而无分民”,亦不能建立宗族;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庶子地主亦可聚族而居、尊祖敬宗。这说明(     
A.族田有助于增强宗族凝聚力B.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互为表里
C.血缘政治衰落助推经济发展D.土地制度变革导致宗法制衰落
2022-10-16更新 | 1425次组卷 | 17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北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左传·公年》记截:“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体现出(     
A.分封制是宗法制基础B.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C.王权与神权相互影响D.内外服制度的推广
8 . 雍正皇帝强调宗族在“立家庙以荐杰尝”“设家塾以课子弟”“置义田以赈贫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且赋予地方精英和宗族举办地方公共事业的合法权利。这反映出雍正时期(     
A.宗族组织被纳入官府轨道B.宗法社会被行政统治消解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弱化D.官僚政治逐步确立并发展
9 .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以理论言之,自当立兄之子;以事实言之,则所立者往往为弟之子。此商人所以有中丁以后九世之乱,而周人传子之制正为救此弊而设也。”材料能够说明(     
A.禅让制度导致了商代长期动乱
B.分封制度正式确立于西周时期
C.嫡长子继承制维护了西周稳定
D.宗法制度在周朝时期得到发展
10 . 周王的儿子有嫡、庶之分,嫡子有长、幼之别,于是规定“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等。该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礼乐制D.等级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