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宗法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5 道试题
1 . 下图为春秋早期的一件青铜鼎。鼎内铭文为:“伯克父甘娄迺(乃)执干戈,用伐我仇敌,迺受吉金,用自作宝鼎,用享于其皇考,用赐眉寿黄耇(长寿),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此文物有助于研究当时的

①宗法分封             ②天文历法       
③青铜铸造             ④文字书写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 . 《尚书·召诰》曰:“(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大宗)哉!”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
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的结合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2019-01-21更新 | 306次组卷 | 29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天津市新华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练习卷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在《红楼梦》第九十四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主要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D.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2018-10-29更新 | 438次组卷 | 87卷引用:2016届天津一中高三零月考历史试卷1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公元前七世纪末,王畿内原邑的人民,以“夫谁非王之姻亲”自夸。这一现象说明
A.分封制渐趋衰落
B.宗族姻亲维护王畿的稳定
C.宗族凝聚力增强
D.宗法制下庶子后裔平民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葛兆光先生说:“世界上唯有我们的祖先将一个国叫做‘国家’,国是公有的,家是私有的,原本应泾渭分明,但古人却将其混同。”对此影响最大的早期政治制度是
A.世袭制
B.礼乐制
C.宗法制
D.君主制
2019-04-23更新 | 280次组卷 | 5卷引用:【校级联考】天津市九校联考2019届高三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在传统中国家庭中,晚辈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否则会被视为大不敬;同辈的兄弟姐妹一般也不以名字称呼兄姐,否则会被视为没有家教,而要根据顺序用亲属称谓来称呼。宗法制的深远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先秦宗法制
A.蕴含了家国天下的文化情怀
B.构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传统
C.凝聚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D.固化了爱有差等的秩序社会
7 . 《礼记·大学》记载:“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国”和“家”的关系密不可分。这种观念主要源自于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科举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整个国家的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的。组织中的等级是对应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从材料得出该阶段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C.最高执政集团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在周代,天子和诸侯对下一等级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而大夫对国君、诸侯对天子则不能使用亲属称谓,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由此可知,周代
A.极力维护宗法等级秩序B.注重削弱异姓诸侯势力
C.政治权力依据血缘亲疏D.政治等级高于宗法关系
2018-11-17更新 | 300次组卷 | 23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天津市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时期,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氏族的称号。而氏则出现于后来的父系氏族社会,是姓衍生的分支,是古代贵族特有的标志。春秋战国时期,贱民和奴隶才获得了“姓氏”。

刘姓,源自尧的后裔刘累。祖根于河南鲁山,后代以刘为姓,此为刘姓主源。春秋时期,周匡王封小儿子于刘邑,号刘康公,其后以刘为姓。西汉初年,刘氏子孙分封各地,形成望族;“娄敬劝高祖都关中……赐姓刘氏”;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冒顿为妻,冒顿姓孪,但按照匈奴贵者皆从母姓的习俗,孪氏子孙皆姓刘。北魏孝文帝时,鲜卑族的独孤氏改为刘姓。

——摘编自陈建魁《中国姓氏文化》

材料二洪秀全称王后,在其长子“天贵”的名字后加了一个“福”字,希望其永保社稷、代代为王。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被视作封建传统的“字”、“号”遭到摒弃,人们纷纷响应“一名主义”。文学经典也常作为取名的来源,如“林徽因”,取自《诗经》“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新中国’成立后,不少人用“斯、基、娅、莎”等俄文音译字为孩子起名,“卫国”、“跃进”、“忠红”等名字屡见不鲜;改革开放后,除“丽娜”、“杰克”等洋名不断涌现以外,更多的人给名字赋以文化意蕴,如“勇、伟、超、倩、颖”等;一些用字逐渐演变成男女通用字,如:“鑫、晓、洁、聪、亮”等;四字非复姓名字出现,极大地减少了重名率,也进一步体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和特立独行的时代特征。

——摘编自张军红《从姓名用字透析21世纪以来国民思想变迁》

材料三中国长期以来,姓氏随男,从遗传学角度来说,许多遗传疾病只在同样姓氏的人群中传播,因此形成了“同姓不婚”的现象。姓氏起着明血缘、追溯源、连宗连支的纽带作用。修族谱、建祠堂、扶贫济困、互助守望,增进了同姓氏之间的血缘亲情。海外华侨纷纷寻根认祖、捐资助学、兴办实业,投身家乡的经济文化建设。近年来,海峡两岸多次共同举办祭祀黄帝、炎帝的相关庆典活动。

——摘编自肖锐《论中国姓氏文化研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贱民和奴隶获得姓氏”的原因;简析“刘姓”发展带来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人取名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姓氏文化的社会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