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王位世袭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6 道试题
1 . 《竹书纪年》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禁闭、阻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后稷放帝朱于丹水。”该记述(     
A.可用于研究早期国家的建立B.符合后世对禅让制的基本认知
C.可作为研究部落时代的信史D.反映出权力更替中的斗争色彩
2 . 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宗法制度的深刻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强化
2023-12-28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景博中学、永宁县上游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野史记载没有可信性B.年代久远的文献不具备史料价值
C.历史记载具有复杂性D.历史结论无法确定
4 . 据文献记载,禹死后,“启即天子位”,“益(人名)干启位,启杀之”,又有“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这说明(     
A.嫡长子继承已成王位继承的定制B.夏启通过战争手段获得了王位
C.当时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变革D.大禹禅让于启引发了社会动荡
2024-01-1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2届高三11月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关于启的继位,《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而《战国策·燕策一》则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出现上述不同说法,理解错误的是(     
A.禅让制在禹的时代仍有很大影响
B.《史记》的记载比《战国策》更可信
C.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D.历史叙述本身是兼具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复杂过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史记·夏本纪》曰:“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也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以上关于启继位的不同记载。主要说明了(     
A.历史文献不能全信B.历史记载错漏明显
C.对历史事件所持立场不同D.对启夺权方式理解有异议
7 . 《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对这两段记述理解最准确的是(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宗法制度早在夏朝就遭破坏
C.益主动将王位让给了启D.史料记录有出入历史无结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结合相关文献记载与示意图进行分析,据此可知,当时(     
A.神权至高无上B.皇权唯我独尊
C.世袭制开始取代禅让制D.承继名分制度尚未定型
9 . 《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下列遗址最有可能的是能体现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的是(     
A.仰韶文化遗址B.二里头遗址C.殷墟遗址D.红山文化遗址
2022-08-15更新 | 1648次组卷 | 23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8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商朝王位继承先由兄终弟及,后向嫡长子继承制转变。周人最初是立子以贤,如文王以武王发为储君;在克商以后向立嫡以长转变,如成王的继位与即政。这些转变有助于
A.政治统治稳定有序B.王位世袭制的形成
C.维护君主专制制度D.儒学的齐家平天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