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封制的特点与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国”字在甲骨文中从“(或)”,含义为干戈之地,后引申为部落;在金文中写作“”“”,含义为王的领地或诸侯封地。“国”字含义的发展表明
A.文字书写逐渐规范B.中华民族形成共同心理
C.王权逐步得到加强D.西周确立中央集权体制
2 . “王臣”在商周原为王室所有,在王室左右活动。到西周晚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臣”已用来指代自王以下整个周王国里的人。其内涵变化反映了
A.贵族政治的渐趋衰落B.下层民众的身份跃升
C.礼乐制度的严重破坏D.天下一同的观念认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从考古发掘的文物上看,周初,地处边陲的几大诸侯国出土的青铜器,多是周王室的制品,少有封国的器物。迨至西周后期,封国器物不仅数量多,而且制作精美,甚至超过了周王室器物的水平。这表明
A.分封制促进了社会发展B.分封制度已经瓦解
C.诸侯威胁了王室的权威D.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2021-07-07更新 | 539次组卷 | 22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
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2021-06-09更新 | 11481次组卷 | 87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十五中、格致鼓山中学、教院二附中、福州铜盘中学、福州十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5 . 周灭商之后,姜太公吕尚因功受封于齐,对当地少数民族“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使得“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这反映了分封制
A.突出异姓功臣政治影响力B.弱化了周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源于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D.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政治认同
6 . 周初分封造就了受封诸国“强烈的‘自群(自己是个群体)’意识”,各诸侯国纷纷以“诸夏”或“诸华”的整体名义,向境内及周边其他各族宣示自称。这说明,周初分封
A.巩固了周天子共主地位B.促进了政治文化的认同
C.激化了各民族间的矛盾D.加强了受封诸国的团结
7 . 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其内底铭文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宅兹中国”。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西周“宅兹中国”
A.有利于王朝长期繁荣B.促使民族成分趋于单一
C.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D.扩大了中原文明影响力
2021-04-11更新 | 531次组卷 | 7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泉州科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下列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


材料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为天下计,(利)【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1)根据材料一概述有关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实行的主要政治制度。
(3)根据材料三,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简述郡县制的积极作用。
9 . 据周朝铭文记载,伯晨始受命为垣侯而得玄衮衣、幽芾之赐,玄衮衣即礼书所谓玄冕服,而玄冕服是天子、诸侯、卿大夫的通服,与玄衮衣相配的幽带是区别诸侯与卿大夫的标志。据此可知当时的服饰
A.是中国手工业发达的见证B.体现了天子最高礼仪的特点
C.具有维护等级秩序的功能D.是政治制度物化的具体象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周极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一支6000人的队伍勤王。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因国内乱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充分说明
A.周王权威开始削弱B.宗法制度被破坏
C.贵族政治彻底瓦解D.分封制度受冲击
2021-02-19更新 | 797次组卷 | 90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