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央集权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流民法”始于汉武帝。《汉书·石奋传》云:“惟吏多私,征求无已。去者便,居者扰,故为流民法,以禁重赋。”汉武帝还以户口增多、流民减少,作为地方官的政绩之一,进行奖励。该法的制定旨在
A.维护统治秩序B.解决王国问题C.根除腐败现象D.壮大小农队伍
2 . 元代在西藏确立统治之后,开始派官员清查户口,并在交通要道设置大小“甲姆”(驿站)。在第三次清查户口时,还增设一种“马甲姆”(兵站),负责吐蕃到内地道路的安全及秩序,并为军事行动提供方便。这些做法
A.强化了对西藏的管理B.保证了政令的顺畅通达
C.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D.加重了西藏人民的负担
3 . 萧启庆先生认为“就整个的中国历史而论,十三、十四世纪的蒙古帝国,是一个情形较为特殊的时代。……它打破了过去边疆民族所建立的国家必须与中国官僚政治以及儒生为核心的士大夫阶层密切结合的惯例”。这主要表现为
A.设中央外派机构压制江南各地反抗
B.朝廷掌握了地方官员的任用及考核
C.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并不再重视儒学
D.行省重要官职主要由蒙古贵族担任
2021-11-19更新 | 314次组卷 | 7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下表反映了西汉时期淄川国诸王世系、在位年数及王国领地等数据变化表(公元前164年一公元前9年)。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诸王世袭在位年数王国领地
刘贤11年28县
刘志24年28县
刘健20年11县
刘遗35年11县
刘修古28年7县
刘尚6年7县
刘横31年3县
刘交6年3县
刘永12年3县

A.县制行政管辖区不断扩大B.中央与地方矛盾日益尖锐
C.中央实现对地方垂直管理D.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增强
5 . 公元前122年,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反,“国除为郡”。此外济东、济北等4个王国因罪而废绝,另有3个王国因无后而国除。至汉武帝末年,王国总数降至17国,所剩的诸侯王也只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这表明
A.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消除B.威胁中央集权的王国问题基本解决
C.郡国并行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D.内外朝导致中央和地方关系日趋紧张
6 . 转运使司在宋初设置时只是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司机构,“专主粮饷”,供应军队。到南宋后期转运使司的属官有“主管文字”“斡办公事“准备差遣”“帐斡”等,属官之下配备人吏如勾押官、前行、后行等。这一变化
A.促使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说明了地方行政效率提高
C.标志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D.反映出中央集权继续强化
2021-10-24更新 | 542次组卷 | 17卷引用:辽宁省本溪市本溪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在东北地区设置郡县自先秦燕国始,到汉代有相当一部分东北边疆民族接受了郡县的直接管辖。以汉郡为中心,东北各边疆民族分布在其周围呈众星拱月之势,各民族间的居地不再泾渭分明。由此可知,汉郡县的设置
A.拉开了中原王朝经略东北的序幕B.促进了东北边疆的民族融合
C.消除了东北地区割据势力的隐患D.有利于“大一统”思想的形成
8 . 宋代设路级地方行政建制,并在各路建立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安抚司。时人评价说:“婚田税赋则隶之转运,狱讼经总则隶之提刑,常平茶盐则隶之提举,兵将盗贼则隶之安抚。是以事权归一而州县知所适从,民听不贰而词讼得以早决。”由此可知,宋代统治者旨在
A.分割相权,加强君权B.分权制衡,提高效率
C.事权归一,消除割据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021-09-26更新 | 595次组卷 | 2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汉初裂土分封仍是一种强大的社会思潮,不仅六国旧贵族、西汉元勋,就是一般的功臣也皆望封侯;而汉初的黄老思想是以“清静无为”为特征的,即承认既定事实而不加干预,与之相应的只能是郡国并行体制。这说明汉初
A.通过郡国并行制来笼络地方势力B.通过无为而治来维护政治稳定
C.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其历史必然性D.极力防范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
2021-09-26更新 | 825次组卷 | 19卷引用:辽宁省铁岭市调兵山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
10 . 汉武帝设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高官、藩王、豪强,秩六百石;西汉后期,刺史逐渐有了固定治所和属吏;东汉中后期,改刺史为州牧,总领州郡赋政,秩二千石。这一演变
A.增强了监察效能B.保障了官员廉洁C.解决了王国问题D.埋下了割据隐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