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0 道试题
1 . 由于东汉后期世家豪族势力的不断膨胀,以往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政府委任。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A.过分重视对品行的考查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彻底解决了察举制弊端D.触犯了地主豪强势力
2020-03-17更新 | 896次组卷 | 3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5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 . 《晋书·卫瓘传》记载:“其(九品之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伤损风俗,其弊不细。”从中获悉该制度
A.旨在保护士族贵族特权B.实施及效果发生了嬗变
C.消除了察举制度的弊端D.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3 . 武则天在位时期修《姓氏录》,规定“皇朝五品官者,皆升士流”。由此,全国许多依靠军功起家的庶族官僚被列入士族,后族武氏被列为姓氏第一等。这一做法
A.加剧了藩镇割据B.打击了门阀势力
C.加强了中央集权D.突破了士庶界限
4 . 中国古代“士”的身份随时代而变化,它既可以是少数家世显赫的高门大族,也可以是家世不太显赫的为数众多的地方乡绅。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展B.君主专制强化C.选官制度变化D.市民地位提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汉某一现象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察举制是政府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B.世家子弟入仕导致政局动荡不安
C.朝廷重视对青年才俊的选拔任用D.察举制弊端日益严重,无法维系
2020-02-0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摧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
2020-02-0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学者徐中约认为:“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该“制度”指的是
A.三省六部制B.科举制C.行省制D.察举制
2020-01-25更新 | 418次组卷 | 22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第七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唐高宗时的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后擢升宰相,却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唐宗室子弟李洞因屡困于科场,曾赋诗:“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这表明唐朝科举制度
A.打破了宗室势力对官职的把持B.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
C.强化了士人崇儒入世的观念D.维护区域人才选拔公平
2020-01-20更新 | 1067次组卷 | 25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六)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有人在批评某选官制度只重家世、轻视才德时说:“崔卢王谢子弟,生发未燥,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被冠戴。”该制度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