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与《史记》《汉书》相比,魏晋时期的很多史书的人物传记非常繁碎,在一卷之中,父子兄弟祖孙连续叙述,有时多达二十余人。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观念影响深远B.选官制度的变革
C.政权更替频繁不断D.民族交融的深入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唐高宗时,宰相李义府“耻其家代无名”,命礼部郎中孔志约等人重修《氏族志》,规定:“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于是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书限,更名为《姓氏录》。由是缙绅士大夫多耻被甄叙,皆号此书为“勋格””。据此可知,当时
A.士族门阀崛起促使社会阶层固化B.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
C.选官制度变革影响时人价值取向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十分激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在中国古代,士人通过经商致富,通过科举做官,通过购买土地成为地主,从而形成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体。这一现象
A.促进商品经济稳定发展B.商人社会地位提升
C.传统社会的进一步巩固D.市民队伍不断扩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与《史记》《汉书》相比,魏晋时期的很多史书的人物传记非常繁碎,在一卷之中,父子兄弟祖孙连续叙述,有时多达二十余人。这反映了魏晋时期
A.史学体例的发展B.选官制度的变化
C.人口数量的增长D.民族交融的加强
2022-01-17更新 | 519次组卷 | 8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试卷(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唐代科举考试试卷不密封,主考官决定是否录取时;既看考生的答卷水平,也可以参考考生平时的作品和声誉,如举子平时所作诗文卷轴向礼部交纳的“纳省卷”,在社会、政治、文坛上都有地位的人向主考官推荐的“通榜”等。唐代科举的这一录取原则
A.反映了唐代科举制度的完善B.加强了士族对政权的控制
C.体现了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D.利于对参考考生全面考察
2022-01-03更新 | 604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限制势家与孤寒竞进”,同时“严防考官营私、考生作弊”,全凭经义、诗赋和策论取士,个人的知识才能在科举考试中占了主导地位。由此可知,宋代科举
A.提升用人取士信度B.提高基层官员地位
C.选才标准开始变化D.推动词曲文学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如图为史籍中关于唐代官员的出身的详细统计(单位:人)。据图中信息可得出的结论是,唐代
A.科举制只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B.科举制并没有真正实施
C.出身门第依然是选官重要标准D.科举制为选拔士族而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汉宣帝诏云:“其令郡国举孝弟(悌)、有行义闻于乡里者各一人。”“行义闻于乡里”就是在郡国乡里受到舆论好评的人物。前者如“冯唐以孝著,为郎中署长”。这说明了汉代
A.郡国注重激发官民的责任感B.存在地方独揽选官的现象
C.选官重视乡论与德行的考察D.中央集权体制不断强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论及中国古代某一制度,有学者指出:“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这一“制度”
A.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B.以官举士,百姓不得从中参与
C.有利于防止官员贪污腐败D.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唐朝盛行“干谒”之风,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在内的许多文人为寻求入仕门径向当朝权贵或社会名流呈献诗文,展示才华与抱负而获得举荐。这一风气
A.打破了门阀对仕途的垄断B.受汉魏时期选官制的影响
C.成为唐诗繁荣的主要动力D.反映了科举制的高度完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