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1 . 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此极为关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初的任官和军功、任子、赀选等紧密相关。任子制是享二千石(郡太守等)以上官员,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其子弟中的一人做官的制度。赀选制是凭资产资格做官的制度。汉高祖十一年二月诏是察举制的先声,以后逐渐成形、发展,察举的科目渐多,至汉武帝时经董仲舒建议,察举开始制度化,察举的科目以孝廉、秀才为主。由州、郡长官推荐孝廉、秀才的人选,而州郡的察举又是基于县、乡、里的推荐,即人们所说的“乡举里选”。东汉以后,察举的对象还要经过考试,并有年龄限制。这种自下而上,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选官制度,与世卿世禄、任子与赀选相比,是历史的进步。

材料二今立中立,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绝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者削下,兴者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材料三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汉代选官用官的主要方式是什么?依据有哪些?主要特点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选拔问题的看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据学者统计,唐代290年,共取士6603人。……宋310年,仅正奏名进士即达43000人之多,当时的135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以及太学三舍考选等途径任官的。材料反映了
A.唐代的宰相不是科举出身B.宋代的科举制更利于选拔人才
C.科举考试成为国家选才的主要途径D.科举制选拔的人数很有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清代沈垚在《落帆楼文集》中写道:“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亦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也。”作者这里所说的变迁是由于(  )
A.科举制的实行B.宰相制的废除
C.行省制的确立D.抑商政策的松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下表为《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其中北宋寒门子弟比例大幅上升的原因是
A.活字印刷的广泛应用B.选官制度的不断完善
C.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D.程朱理学的地位变化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内容最重要的是四书义、经义,即从四书五经原文中择句命题,敷衍成文。作文时必须根据程朱理学的注疏,模仿古人语气进行发挥,而且要遵循固定的格式。四书义、经义的写作格式日益严格,由一些规定的段落组成,其主体为四段对偶排比文字、八个部分,有“八股”之称。各省乡试中试者为举人,举人可直接赴吏部授官,也可继续参加会试。会试于乡试次年在京师举行,由礼部主持,中试者随即参加由皇帝举行的殿试,重新排定名次,分三甲发榜,统称进士。进士大部分直接授官,二甲三甲中的一部分人经考选再入翰林院学习深造三年,然后授职,称为庶吉士。洪武三十年(1397年)发生“南北榜案”,后来科举会试遂分南、北两榜分别录取。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二   1903年,袁世凯、张之洞认为科举不废,“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后,严复、梁启超等学者对此表达过不同的意见。严复道:“此事乃吾国数千年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造因如此,结果如何,非吾党浅学微识者所敢妄道”。1910年,曾经激烈批判过科举的梁启超在游历欧美,亲眼目睹西方国家借助科举制度改造成的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成效之后感叹说:“夫科举非恶制也……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摘编自陈兴德《理性评价科举推进考试制度建设一兼论科举、八股的联系与区别》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科举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影响明代官员选拔制度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中国社会各界对废除科举制度持不同观点的原因。
6 . 魏晋南北朝时,官府设立“谱局”,专职修家谱,强调先世官阶履历。北宋时政府罢“谱局”,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注重记录当世族人的荣耀。这一变化反映了北宋时
A.地方政府的职能不断扩大B.宗法血缘观念的日益淡薄
C.家谱的社会功能不断衰退D.社会阶层流动性日益增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唐代婚俗中流行“陪门财”观念,即新贵与旧门攀亲,门望不够要花巨额钱财;而宋代则“婚姻不问阀阅”,“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成为士人的美好愿望。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门第观念已经消逝B.女性地位得到提高
C.社会风气自由开放D.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汉代,政府选官时的选举或考试,都实行分区定额。无论经济文化先进或落后的地区,都照人口比例来考选,同时郡县长官,例须避用本郡本县人。这些举措
A.目的在于维系王朝统治B.使全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趋向平衡
C.缓解了中央和地方矛盾D.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宋代朱弁在《曲消旧闻》中云:“唐以前身、言、书、判设科,故一时之士无不习书……今间有唐人遗迹,虽非知之人,亦往往有可观。本朝此科废,书遂无用于世,非性自好之者不习,故工者益少,亦势使之然也。”这反映出
A.书法艺术受政治的影响明显B.宋代废科举使书法艺术停滞
C.唐朝普通民众书法水平较高D.唐宋时期选官制度日益完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唐朝在科举制中设明算科,选拔数学人才。宋代更重视学校的内部考试,如医学选拔,毕业会考为高等者派任尚药局医师以下职;算学实行三舍试补,上舍三等分别授予通仕郎、登仕郎和将仕郎。宋代人才选拔方式的变化
A.说明中央集权的加强B.拓宽选官途径完善科举
C.反映了以文治国理念D.有助营造科技文化环境
2020-04-26更新 | 619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