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的乡举里选是在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后,乡里民众政治参与的一种形式。秦代是“选贤与能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的新时代的确立”,两汉的察举制“正是新的选举方式的制度化、法典化的结果。这种制度,使得不少的小农都拥有了被选举权,而选举权则掌握在官僚和地方豪强手中”。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至少入仕资格“原则上扩大到整个自由民阶层”。在汉代的社会结构中,只要具备了某种素质或满足国家要求的乡里编户民,理论上都有自由入仕的机会,并无法律的特别歧视。当然,自由入仕并不是没有限制。秦汉国家针对包括乡里民众在内的社会各阶层的仕进途径都有细密的规定。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乡举里选考辨》

材料二 东汉末期由控制中央开始,外成宦官的势力也开始向帝国的州那等地方政府延伸,派他们的亲朋好友或党附他们的人到地方去担任州郡的行政长官。这些人到了地方上,他们不关心地方,仅关心他们所属外戚或宦官集团的利益。地方政治在此类州郡长官治理下,自然不上轨道。特别是选举方面,乡举里选的理想被破坏无遗。历经数百年而摸索出来的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政府与人民的沟通,竟因偶然事件而被轻易破坏。仅仅因为和帝以后皇帝的短命、嗣君幼冲,居然使宦官、外戚混扰了中央、地方的政治。追根究底,仅因帝国政体自始皇以来是所谓的皇帝体制,立于权力顶峰的皇帝,没有其他任何可以制裁他的力量。于是控制皇帝,假藉其势的一小撮外成、宦官的倒行逆施,终于令沉默的多数难以容忍,爆发了他们的不满。东汉的清流运动与地方自立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的。

——摘编自国风《乡举里选理想的破坏和地方自立趋势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乡举里选制兴起的历史背景并概括这一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乡举里选制遭到破坏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如表为宋代文举状元家世统计表,这反映出宋代
类别家庭背景人数比例
官宦士子祖辈或父辈曾经担任过官职者5042.4%
寒素士子祖辈及父辈都不曾担任过官职者1714.4%
家世不详根据史料难以判明家庭背景者5143.2%
A.社会阶层流动加强B.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C.世家大族把持选才D.平民入仕欲望强烈
2022-04-26更新 | 993次组卷 | 33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唐后期,在“请托”(即通过关系谋求录取)之风盛行的背景下,每榜进士中权贵子弟都占相当大的比例。长庆元年(821)科举复试制度化。复试一般在礼部录取放榜之后,由中书门下主持,主要是“覆落”那些权贵子弟中艺业尤差者。唐代科举复试制度
A.提升了官僚的文化素养B.革除了贵族政治的基础
C.抬高了人才选拔的标准D.开辟了全新的选官途径
2022-04-01更新 | 275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科举取士情况简表

科举取士人数平均每年取士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约为元代的30倍,约为明代的4倍,约为清代的3.4倍。
进士出身背景据《宝佑四年登科录》所载,仅该年录取进士601人,其中官僚出身的184人、平民出身的417人。
担任高官比例北宋的71名宰相中,有64名为进士或制科出身,除去一些特殊情况,真正不由科举而任宰相者,仅有3人。
进士及第方式礼部录取后,要到殿庭复试。及第与否和及第等级由皇帝决定。

——据张希清《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等

材料二   一方面承负沉重的外部压力,一方面鉴于五代时期内部变乱频仍、政权倏忽更迭的教训,“稳定至上”始终是赵宋王朝内政措置的目标。外部压力当前,宋代的军力不振,一直被人诟病:“一个以军人为首脑而组成的国家,偏在军事上的作为,不及其他任何主要的朝代。”

——据邓小南《一个“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朝代》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的立国特色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严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曾经左右中国政治四五百年的士族势力,至唐代“安史之乱”及唐末农民大起义的扫荡以后,终于走上了末路并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巩固皇权,恰恰需要的是扩大统治基础,既要防止武人擅权,也不允许再有世家大族操纵朝政的局面出现。加之,他深深懂得“宰相须用读书人”的道理。因此,对唐以来带有严重察举制残余的科举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历经太宗、真宗两朝以后,北宋对科举制度的改革可以说基本上已经完成。对此,欧阳修大加称赞,他说:“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各糊名、誊录而考之"吏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故议者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世,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摘编自何忠礼《贫富无定势:宋代科举制度下的社会流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科举改革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021-09-24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开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末年,察举权操于州、郡长官之手,往往有权贵请托的现象出现,早已失去其“乡举里选”的本意。再者,东汉社会颇重清议,品评人物的风气盛行,加上《人物志》等书籍的提倡,于是士大夫之间已有一种互相品题的习惯。……在吞并吴、蜀,统一了全国后,曹文帝面临和平时期的国家建设,需要大量人才,然而,由于长年的战乱使得“士人流徙,脱离乡土”,这种形势下,各级官府很难掌握人才的才学能力情况,致使很多人才被埋没。鉴于此,当时的吏部尚书陈群提出关于人才选拔制度的建议,即后来的“九品中正制”。

——摘自高园《试析我国古代荐举与科举选官制的利弊》

材料二   唐代开科取士,任何人士不论高门大族或寒门出身者,只要有真才实学,均有获选参政的机会。……唐代人才辈出,名相如狄仁杰、姚崇、宋璟、张九龄等,均由进士科出身。但行之既久,成了入仕的主要途径,于是士人争相埋头于追求功名,但求及第作官,不管实际政治才干,结果造成吏治日坏之患,流弊不少。甚至唐代中叶以后,由于应明经试的多为世族子弟,应进士试的多为寒门士子,两派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结成朋党,援引私已02相攻击,形成后期之“牛李党争”,出现宦途歧分。

——摘自高园《试析我国古代荐举与科举选官制的利弊》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科举考试的利与弊。
7 . 下表是《后汉书》列传所记载人物的家庭背景。据此可推断,这一时期
因政治活动而闻名的人物(所占比例)
官员的儿子或孙子88(35%)
名门望族48(19%)
社会地位低下或贫困者9(4%)
无记录可查者107(42%)
A.存在阶层固化的趋向B.名门子弟素质较高
C.察举制已经遭到破坏D.世家大族把持朝政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迨至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献帝逃亡,中央地方失却联系,一切制度全归紊乱,乡举里选的制度,自亦无从推行。于是朝廷用人没有了标准,尤其是武人在行伍中滥用人员,不依制度。曹操以陈群为尚书,掌吏部用人事,陈群始创设九品中正中制。

材料二   但究竟此制仅为一时的救弊措施。迨及晋代统一天下,以迄于南北朝,对于陈群此制,都继续采用,不能加以更新,这样毛病就出了。首先是人人想获大中正品题提拔,便纷纷集中到大中正所在地的中央。再则正中评语,连做官人未做官人通体要评,而吏部凭此升黜,如是则官吏升降,其权操之中正,而不操于此本官之上司。这是把考课铨叙与选举混淆了。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简析九品中正制创设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九品中正制存在的问题。综合上述材料,从九品中正制的演变过程中能获得什么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晚唐五代时期,在完善科举考试监督体制方面,除中书门下省的复核和复试制度之外,中央采取了其他措施来保证科举的公平,如中晚唐五代科举考试实行锁院制度。此外,在唐前期科举制度刚施行时,就有相关法律做保障,而且该法律确实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执行。中唐以后,中央对科场违纪的惩治明显增强。中晚唐明确规定,由御史台对科举考试进行监察。御史台专门负责执行锁院任务,监察考官、举子的违纪行为,查办科场案件和相关纠纷。

——摘编自金滢坤《论中晚唐五代科举考试的复核、复试及监察制度》

材料二   宋承唐制,并对科举进行了整顿与改革,使之更加完善。且宋朝皇帝十分重视选拔文士治国,所以科举取士至宋时达到了极盛。两宋进士科共开118科,录取进士42000余人,是中国历代取士最多的王朝。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在讲武殿亲自主持进士科考的复试,从此确立了殿试制度,使“及第”(考中录取)之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此后形成了乡、省、殿三级考试。到嘉祐二年(1057年),宋仁宗下诏“进士殿试,皆不黜落。”自此,凡省试合格,殿试就只有名次之别而皆成进士了。为杜绝请托舞弊之风,宋淳化三年(992年)以后,相继建立起锁院、糊名、誊录、磨勘等制度,从而把科举考试基本上建立在了公平竞争的基础上。

——摘编自马茜华《中国古代选官主导方式演变述论》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和五代时期完善科举考试监督体制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举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导致下表中宋朝进士人数高于唐朝的原因应是(     
朝代进士人数(人)开科次数(次)国祚(年)平均每次登科人数(人)文状元人数(人)
7448268290年(618-907)28139
110000118320年(960-1279)932118

A.开科次数的多少B.统治年限的长短
C.国家统一的程度D.科举制度的变化
2023-01-23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前必刷卷(山东专用)03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