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据《登科记考》记载,唐代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数大体在43万人左右。科举制使受教育的人数大大增加,大批的读书人被吸引在科举制的周围。然而,登科及第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都处在考试—落第一再考试—再落第的循环中。还有一些人是考取了功名而未做官或官员离职家居的。这一现象(     
A.提升了传统文化的竞争力B.扩大了唐政府的社会基础
C.顺应了主流意识形态嬗变D.构筑了基层社会文化核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下栏所示内容为“四科”,是《汉官仪》中所记载察举制的选官标准。它反映出
A.汉朝通过考试选拔政府官员
B.儒家观念已经成为察举的标准
C.“四科”便于对官员“明功过”
D.察举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
2022-01-14更新 | 233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据《晋书》记载:“元康末,(霍)原与王褒等俱以贤良征,(朝廷派人)累下州郡,以礼发遣,(霍原等)皆不到(朝廷赴任)。”该记载折射出当时(     
A.世家大族把持着选官大权B.传统的礼乐制度面临崩溃
C.九品中正制实施存在障碍D.读书人为做官而沽名钓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据《隋书》记载,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曾表示:“天下之重,非独治所安,帝王之功,岂一士之略……爱及一艺可取,亦宜采录,众善毕举,与时无弃……朕当待以不次,随才升擢。”为此,隋炀帝(     
A.颁布两税法B.调整三省分工C.创立科举制D.推行以庸代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据《晋书》记载,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笃信五斗米道,历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职。驻守会稽时,遇敌人进攻却不作战备,反而告诉诸将佐“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结果被敌人所害。王凝之被朝廷委以重任最有可能是
A.照血缘世袭父亲爵位B.书法才能突出被破格录取
C.中正官员依据家世推荐D.科考成绩优异由吏部录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据《唐语林·企羡》记载,当时著名的世族河北范阳的卢氏,从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到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的90年间,竟然有116人登进士第,而唐朝每年取士不过30名。这一现象说明,唐代科举制
A.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B.促进了古代廉政建设
C.消除了贵族世袭特权D.受到士族政治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颜氏家训·勉学》中记载:“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自荒乱以来……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这反映了南朝末期
A.家族门第观念潜滋暗长B.科举制度影响扩大
C.阶层固化局面得到改变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柳芳《氏族传》记载,隋代实行分科取士政策之后,时人称此举导致了“士无乡里,里无衣冠,人无廉耻,士族乱而庶人僭矣”。这说明科举制的实施
A.扩大了隋朝的统治基础B.彻底的打击了士族势力
C.导致了隋朝的迅速灭亡D.推动了社会生活世俗化
2021-07-06更新 | 267次组卷 | 18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下表是《后汉书》列传所记载人物的家庭背景。据此可推断,这一时期
因政治活动而闻名的人物(所占比例)
官员的儿子或孙子88(35%)
名门望族48(19%)
社会地位低下或贫困者9(4%)
无记录可查者107(42%)
A.存在阶层固化的趋向B.名门子弟素质较高
C.察举制已经遭到破坏D.世家大族把持朝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汉代史书中有很多官吏死后“家无余财”,甚至无以为葬的记载。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发现了汉武帝时期张汤(曾官至御史大夫)墓。其出土随葬品十分简单,多为小件器物和日常生活用具,和史书记载吻合。这种现象主要
A.得益于休养生息的推行B.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C.表明墨子思想得到贯彻D.受到察举制实施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