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的乡举里选是在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后,乡里民众政治参与的一种形式。秦代是“选贤与能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的新时代的确立”,两汉的察举制“正是新的选举方式的制度化、法典化的结果。这种制度,使得不少的小农都拥有了被选举权,而选举权则掌握在官僚和地方豪强手中”。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至少入仕资格“原则上扩大到整个自由民阶层”。在汉代的社会结构中,只要具备了某种素质或满足国家要求的乡里编户民,理论上都有自由入仕的机会,并无法律的特别歧视。当然,自由入仕并不是没有限制。秦汉国家针对包括乡里民众在内的社会各阶层的仕进途径都有细密的规定。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乡举里选考辨》

材料二 东汉末期由控制中央开始,外成宦官的势力也开始向帝国的州那等地方政府延伸,派他们的亲朋好友或党附他们的人到地方去担任州郡的行政长官。这些人到了地方上,他们不关心地方,仅关心他们所属外戚或宦官集团的利益。地方政治在此类州郡长官治理下,自然不上轨道。特别是选举方面,乡举里选的理想被破坏无遗。历经数百年而摸索出来的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政府与人民的沟通,竟因偶然事件而被轻易破坏。仅仅因为和帝以后皇帝的短命、嗣君幼冲,居然使宦官、外戚混扰了中央、地方的政治。追根究底,仅因帝国政体自始皇以来是所谓的皇帝体制,立于权力顶峰的皇帝,没有其他任何可以制裁他的力量。于是控制皇帝,假藉其势的一小撮外成、宦官的倒行逆施,终于令沉默的多数难以容忍,爆发了他们的不满。东汉的清流运动与地方自立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的。

——摘编自国风《乡举里选理想的破坏和地方自立趋势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乡举里选制兴起的历史背景并概括这一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乡举里选制遭到破坏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 . 唐代科举制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诸科;明朝时经义、诗赋、策论虽并同为科举考察对象,但将经义置于统摄地位。这一变化趋势反映了(     
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B.儒学统治地位逐步确立
C.官僚政治角色发生变化D.科举取士程序走向完善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表现出发展的趋势。这一时期,实行了诸多不同于前代的制度,处于从两汉“三公九卿”制过渡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阶段;社会经济依然有较大的发展,最明显的就是江南经济的发展,有“今之会稽,昔之关中”之说;文化领域也出现异常活跃的景象,玄学开始出现,佛教得到广泛的传播,道教被改造为适应统治者和世家大族需要的宗教,史学、文学和艺术也高度繁荣。可以说,汉族接受了其他少数民族的新鲜成分,在经济、文化上不仅没有衰落,反而变得更加兴盛。

——摘编自张鹤泉《魏晋南北朝史:分裂与融合的时代》

材料二   唐帝国是一个通过宗教、文字以及经济和政治制度联系在一起的东亚世界的中心。但如同其他持续了几百年的王朝,唐朝也是中国的一个转型时期。自唐朝开始到其结束,中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这个王朝在历史上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当时所发生的巨大变革,包括大族统治的终结、更注重才能的风气、中国人口和经济重心的永久性南移等。这些变化不仅为宋朝,也为晚期中华帝国的地理、社会、经济和政治各方面的新制度创造了舞台。

——摘编自【美】陆威仪著,张晓东、冯世明译《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巨大变革”的主要内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表呈现了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的关键程序,由此反映出的历史趋势是(     
察举制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经试用考核再任官职
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各地人才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官职
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通过者取得为官资格,吏部选拔后正式任官
①官员选拔更为公开和公平 ②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③重文轻武的风气日益浓厚 ④中央逐渐加强对选官的控制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九品中正制的选举方法下,掌“铨衡之机”的州郡大小中正“皆取著姓士族为之”,门第高下成为官品高低的唯一依据。其结果只能是“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族寒人无寸进之路”。到了南北朝后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统一趋势的逐渐加强,加上农民起义的打击,门阀士族开始走向衰败。与此同时,庶族地主势力则日趋发展,对地主阶级内部权力进行重新调整和分配已成为时势发展的必然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九品中正制发生动摇,科举制已显现端倪。北齐严格策试秀才标准,北周“罢门资之制,实行选无清独”。隋朝统一全国后,为适应地主阶级内部关系的新变化,扩大中央集权的统治基础,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创立了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的科举制度。文帝开皇七年,设立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以德才作为选录士人的标准。秀才一科也采用考试之法。炀帝大业二年,设置进士科,实行试策取士,分州郡和中央二级策试,录取标准主要依据策试成绩而非门第。由于隋朝立国时间很短,科举制还远未达到完备的程度,这一过程到唐朝时才完成。

——摘编自李春棠侯力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


(1)根据材料,概括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实行科举制的意义。
6 . 城市是理解文明的基因。下表是近代南京城市发展部分简表,从中可以推断出(     
   发展史实
1890年曾国荃在南京创立江南水师学堂
1895年修建下关江边公用轮船码头,抵制洋商码头
1905年沪宁铁路南京车站建立
1906年两江师范学堂建立
1918年已停用的江南贡院大部分被拆除

A.南京临时政府废除了科举制B.南京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C.南京见证晚清选官制的变革D.南京城市交通呈现立体化趋势
2023-03-08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东汉初,中央要求各州郡对所推荐的孝廉先委以职务,考核合格后再向中央举荐。东汉顺帝时,则对各孝廉进行考试,考试不合格者将被黜落。据此可知,汉代察举制
A.突出强调门第观念B.对伦理道德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
C.呈现出衰落的趋势D.不断调整以适应国家治理的需要
8 . 中国古代的“士”是历代的精英阶层,其内涵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材料一   西周时期的士是等级制度中贵族的最后一个等级,需要在官学中学习“六艺”等文武知识与才学。春秋战国时期,“士”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崛起,以知识与才学为各诸侯国所重视;士的来源广泛,私学成为“士”的教育主要途径,士在各诸侯国中担任各种官职有带兵作战、有纵横外交、有担任一国之相和各级行政、有从事教育的,士的派别也非常之多。

材料二   经历两汉,“士”成为儒学之士的主要称谓,以学习儒家经典“五经”为主,也重视“御”“射”“求”“数”等六艺中的实际才学,但到魏晋时期,“士”固化为特殊的阶层。隋唐宋元,“士”的来源又逐渐广泛。明清时期,“士”主要指科举达到秀才以上的读书人,所读之书基本以“四书”“五经”为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内涵出现重大变化的原因,简析春秋战国时期“士”对当时社会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两汉至明清时期“士”的内涵出现的几次重大变化,并指出这几次变化的主要因素。
2022-06-05更新 | 1036次组卷 | 10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元朝科举

《元史·卷八十一·志第三十一·选举一》节选如下:

科目:仁宗皇庆二年十二月,中书省臣奏:取士之法……自隋、唐以来,专尚词赋,故士习浮华。臣等拟将律赋省题诗小义皆不用,专立德行明经科,以此取士。帝然之,乃下诏曰:若稽三代以来,取士各有科目,要其本末,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浮华过实,朕所不取。

考试程式:蒙古、色目人,第一场经问五条,《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设问,用朱氏《章句集注》。第二场策一道,以时务出题,限五百字以上。汉人、南人,第一场明经、经疑二问,《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出题,并用朱氏《章句集注》,复以己意结之,限三百字以上;经义一道,限五百字以上,不拘格律。第二场古赋诏诰章表内科一道。第三场策一道,经史时务内出题,限一千字以上成。蒙古、色目人,愿试汉人、南人科目,中选者加一等注授。


(1)根据材料,概括元仁宗时期科举考试“科目”与考试内容的主要变化。
(2)阅读材料,概括元朝在考试程式的哪些方面对不同人群做出规定。结合所学,从民族关系的角度,评价元仁宗的科举制改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下表中科举制的发展变化(     
时间科举制发展变化表现
隋朝始建进士科
唐朝增加考试科目,扩大取士人数,提高考试地位
宋朝扩大科举规模,对北方考生单独分配录取名额
元朝将儒家经书作为考试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
明清考试主要内容是八股文,从儒家经书中命题作文
A.受当时政治与经济状况影响B.不利于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C.体现选官依据是家世与才能D.不断提高官员的执政能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