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官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善为国者,其教民也,皆作壹(指专务耕战)而得官爵……所谓壹赏者,利禄官爵抟出于兵,无有异施也。

——《商君书》


(1)材料一中的思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有哪些体现?其“利禄官爵”的调整有何积极影响?

材料二   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魏书·高祖纪》


(2)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俸禄制度的特点。

材料三   唐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任官、通婚。唐朝时做官的外国人多达三千,波斯人和伊朗人甚至官拜宰相。供职唐廷的外籍官员有波斯的阿罗憾、日本的阿布仲麻吕、新罗的崔致远、太食的李彦具,他们有的以一技之长被唐延录用,更多的是通过“宾贡及第”而成为唐朝的官员。

——《在唐朝做官的洋人》《唐朝对外开放述论》

【注】“宾贡”指唐朝专门为录取外国人士而设的考试。


(3)概括材料三反映的政治现象,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政治、经济和阶级关系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使操纵在大官僚大地主手中的科举制度不仅有了改革的必要,也具备了改革的可能。北宋的科举改革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重点是严格科举制度,改革考校程式,提倡公平竞争,保证取士权宋牢掌握在皇党手中。第二阶段重点是改革考试内容和取士科目,为封建统治阶级造就和选拔有用人才。改革后的宋代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无论士农工商,只要被诀为是稍具文墨的优秀于弟,皆允许应举入任,从而扩大了取士范围。废除了一切荐举制度的残余,最大限度地防止了考场内外的徇私舞弊活动,使“切以程文(指考场作答文章)为去留”的原则得到真正实行。改革后考试内容趋向多样化,进士科由以诗斌为主转变为经义、诗赋、策论并重。读书人光凭背诵儒家经典或擅长吟诗作赋,已难以取得科第,只有开拓知识面、培养独立见解和分析能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科场竞争中取得胜利。

——摘编自何忠礼《科举制度与宋代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

——《国史大纲》

材料三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事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者也。

——《宋书·恩幸传》

材料四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有学焉。

——《通典·选举·历代制下》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官职任用的主要途径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较,材料二所反映的选官制度在选拔标准上有何进步性?
(2)材料三反映的又是什么选官制度?结合所学可知此制度有哪些弊端?
(3)材料四反映的选官制度是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制度的主要特点。
2019-12-1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年高一上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4)据材料四,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将考试与选官相结合,对选官用人制度进行成功改革的范例是科举制。宋朝的科举取士确立了三级考试制度,有地方选拔的“乡试”,全国性选拔的“省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试之前,被指定的考官全部进入贡院,考试期间不得私自外出或会见亲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糊名”、“誊录”,避免辨识字迹,防范录取中作弊。考试内容出现了章法、格式相对固定并适于考试的“时文”,选才方式“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实际上开了明清八股文之先河。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蒲松龄一生屡试科举,直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他在《儒林外史》中将明朝八股取士制度下众考生的心态刻画为“七似”:包“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悦,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志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头絷之猱。忽然飞骑传人,报条无我,此时神色猝变,嗒(ta:失意)然若敛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

——摘编自《儒林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八股取士制度对人性的消极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与之前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消解了贵族对血缘和宗法纽带的神秘感时,政治的危机就会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同时中央集权也发展起来……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

——摘引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材料二   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监视他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唐代科举是一种荐举性质的考试制度。宋初围绕消除荐举因素,对科举考试规则进行了一系列的细化完善。由多名考官分工负责,考官实行锁院制,考官及考试相关人员亲属实行别试,特别是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和誉录的办法,取消公卷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科举考试变成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纯粹考试制度。

——摘编自卓进、蔡春《论唐宋科举考试性质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转型的原因和表现。
(2)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何突出特点和进步意义?
(3)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科举考试规则变化的主要环节,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考试制度的积极作用。
2022-03-01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大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
8 . 唐代强盛表现在其内外兼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唐代,“物殷俗……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的盛况空前。同时,器物使用“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当此之时,来华的西方各族人员,人数众多,规模空前。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就居住着来自欧、亚各地的侨民,成为古代的世界大都会。在沿海和内地的一些城市,更聚居着越来越多的来自西方的客商。开通的社会风气,使当时长安人的服饰都受到西方的影响。妇女常常身披仿自中印度的披肩,头戴步摇(一种流行于萨珊波斯的耳环),男子汉“着胡帽”,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成为手工业发展的缩影。

——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概括唐代对于外来文化兼容并收的史实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同时结合所学指出隋唐之前其他两种选官制度。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制,请以辩证的眼光谈谈你对这一机制的看法。
2021-11-0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一系列社会关系的新变化,为了扩大新兴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用全国统一的标准选各级官吏,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源自统治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士人治国的强烈需求。隋朝创建科举制初始,考试从形式到内容既有鲜明的制度创新性,又有显著的文化继承性;以综合素质考核为主,考试和荐举并举,科目设置比较全面根据专业需要采取与各科相适应的方式;具有厚重的儒家文化特色,重孝重德,重礼重义,重点突出,各有侧重,符合政治用人的一贯标准。隋朝实行的科举制,是对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政治文化的选择的继承,是建立在以儒家价值观念为核心基础之上的一种综合素质的考评体系。

——摘编自何宗海《科举制在唐朝的变异及其对后世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宋代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非常重视,宋大祖决定在殿上举行复试,加在者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逐级升考、比较严格。取消了唐代以来举士时在品行、职业、服纪等方面的限制。宋太宗定制,举人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王安石任宰相后,对科学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内。

——摘编自贾志扬著《宋代科举》

材料三 在19世纪西方文明标准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于个人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较之西“野蛮”的东方往往被视为停滞不前。为了纠正西方关于中国人“死守传统”的印象,丁韪良多次强调科举制中所体现出的“进步”元素。一方面,中国人自幼年开始读书,经历各个阶段,向秀才、举人、进士等更高层次不断努力的过程,体现了个人对“进步”的追求:另一方面,科举制经历不同历史时代,其考试形式和内容的不断完善,体现了该制度本身的“进步”。更为重要的是,科举制也在制度层面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

——摘编自王剑《论丁韪良对中国科举制的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隋朝科举制产生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改革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中所体现出的“进步”元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灭六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二是官僚的选拔问题。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概括材料一中反映的秦朝措施?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秦、汉、唐统治者为解决中央“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为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隋朝统治者有何创新。并根据材料二,分析该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特点。
2021-10-26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芝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