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6 道试题
1 . 下图是古代中国某一时期的监察体制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地方督抚定期在十道监察区巡回监察
B.六科给事中主要负责纠察内外百官
C.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行使监察权
D.监察御史开代表皇帝巡行地方之先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十三部,每部置一刺史,以六条察问郡国事,其中五条是针对地方王侯与高官。由此可知,汉武帝设立刺史制度的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B.加强思想控制C.推行均输平准D.严厉打击豪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明太祖朱元璋规定,“自布政司至于府、州、县官吏,若非朝廷号令,私下巧立名目,害民取财”,准许百姓联名赴京告状。民众监督成为皇帝获取监察信息的重要渠道。材料反映出明初
A.皇帝独揽全国的监察大权B.监察机构的职能得到完善
C.皇帝鼓励民众对官吏进行监督D.中央职能部门得到进一步健全
2021-12-17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第十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表所示是唐朝中期对御史工作流程的两项规定,这两项规定在中晚唐大多数时期得到严格执行。由此可知,中晚唐时期
规定具体内容
进状御史在弹勃官员的需要将弹劾状交由中书门下审核,不再直接呈给皇帝
关白御史在弹劾之前需要将弹劾案件先告知御史台长官,得到其同意

A.官僚体系运行更加成熟B.监察机构地位得到提升
C.中枢权力实现有效制衡D.君主专制程度有所弱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大夫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君主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B.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C.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对等D.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在汉代的上计制度下,虽然犯者要受重惩,但弄虚作假的现象仍不断发生,统治者也对此常加批评。汉宣帝刘询曾指出当时地方所报计簿,是虚假不实的具文,他命令御史要加强查对和核实。据此可得出的认识是,汉代
A.选官制度相对合理B.地方收入全归中央
C.上计制度尚需完善D.刺史掌握监察大权
7 . 清雍正时期,要求部分中下级官员对政务利弊、吏治勤惰、同僚品行、百姓生计、地方风俗等各方面事务,凡有重要问题,不必等到完全核实,即可先在奏折中“风闻”上报。该做法
A.强化了对中枢机构的控制B.扩大了地方官的行政权力
C.有利于更广泛的了解下情D.完善了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形成的御史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沿用,但在隶属关系上有所改变,中央御史台不再属少府所管,而成为由皇帝直接掌握下的独立监察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监察制度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御史制度的强化,另外表现为地方不再设置固定的监察机构,而由中央不定期派出巡御史以监察地方官吏。

——摘编自葛生华《试论魏晋南北朝及隋唐的监察制度》

材料二 隋唐时期,御史台的独立性得到巩固,御史台内部组织结构与分工进一步明确、细致。

唐代,御史台总管全国监察,内设台院、殿院和察院。一台三院分别管理内部事务、监察中央与地方百官,甚至设狱、审判,特别是对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六部”的监察加强。御史有权列席尚书省会议,“监其过谬”。对州、县二级地方行政组织则采取分为“十道”监察区为主的巡视监察。

——摘编自卜宪群《谈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监察制度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隋唐时期监察制度的变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宋朝有一条规矩,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另一条规矩是,“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轻则纪律处分,重则罢官免职。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保证了官场风清气正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监察官员有“风闻言事”的特权盛于明,止于清顺治。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新赋予监察官员“风闻言事”的权力,即使弹劾出现错误,也不受处罚。“风闻言事”的实行
A.表明皇权达到顶峰B.说明监察制度愈益成熟
C.旨在维护君主专制D.有利于官员的清正廉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