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有学者认为,政治说到底不过是一种“量人”的工作,历史上有不同的“量人”方法,下列有关隋唐时期“量人”说法正确的是
A.唐太宗始设进士科完善科举B.御史台负有监察选官之责
C.四书五经为选官法定教材D.世家大族垄断着官场局面
2021-05-21更新 | 152次组卷 | 3卷引用:【新东方】【2021.5.19】【SX】【高三下】【高中历史】【SX00119】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西汉时规定,刺史只能监察各郡国守相执行公务的情况,如发现其有不法行为,只能向朝廷“劾奏”,由朝廷裁决处罚。这说明汉代刺史(     
A.职权受到严格限制B.具有一定的行政权
C.缺少独立的监察权D.没有得到皇帝信任
2021-01-16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八省联考2021届高三上学期预测模拟历史试题(B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两汉魏晋时期,司隶校尉作为独立监察系统,其巡察权力包括治安权、巡捕权、惩治权、平理冤狱等,监察的对象涉及皇亲国戚、宦官近臣、畿辅七郡及京师百官、两千石长吏等,监察职能基本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可见,两汉魏晋时期司隶校尉的设置
A.完善了权力制衡机制B.架空了御史大夫的职权
C.制约了宰相行政权力D.适应了专制集权的需要
2021-10-03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百师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联考(一)历史试题(全国I卷)
4 . 下表是有关汉代刺史的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
“旧制,州牧(刺史)奏二千石长吏不任位者,事皆先下三公,三公遗椽史案验,然后黜退。”清代·赵翼《咳余丛考·卷二十六》
“今部刺史,居牧伯之位,秉一州之统,选第大吏,所荐者高至九卿,所恶立退,任职重大。”东汉·班固(又书·朱博传》

A.刺史监察权走向了独立
B.刺史职权范围得到扩大
C.刺史的行政权受到削弱
D.刺史制度日益趋向完善
5 . 宋代台谏选任的整个过程构成了一个系统程序:侍从荐举―宰执进拟―君主亲擢―中书除授―给舍封驳,以君主为决策中心,环环相扣,互相制维。这体现出宋代
A.中央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B.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C.提高了监察机构独立运作能力D.监察队伍建设具有制度合理性
6 . 东汉顺帝曾派出“八使”分巡郡国。济北国(今山东西北部)国相崔缓因为不愿趋附外戚权势,虽然任职很有政声,“百姓歌之”,但仍受到“八使”劾奏而被免官。这说明当时
A.封国势力日益扩张B.监察官员位高权重
C.外戚影响监察效用D.地方行政制度混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权的是
①御史大夫 ②通判 ③御史台 ④军机处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多通过察举推荐或对策选用监察官。西汉公孙弘在元光五年举行 的策试中取得第一,后迁御史大夫。北魏时期规定从对策高第者中选任御史。隋唐至明清多 注重选用进士作为监察官。古代统治者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保障官僚队伍具有优秀政治品德B.丰富封建官僚队伍的从政经历
C.确保监察队伍具备较高文化素质D.维护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权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条下注云:“旧,弹奏,皇帝视事日,御史奏之。自景龙(唐中宗年号)三年以来,皆先进状,听进止;许则奏之,不许则止。”这一变化表明唐朝
A.御史制度如同虚设
B.官员奏事弹劾渠道受阻
C.御史职能发生变化
D.御史滥权问题非常严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权力监督,在中国古已有之。西周就有过所谓做诗、诵诗的舆论监督,当时还创造了“三监”制度,并成为以后秦汉时的监察御史和刺史制度的渊源。此后中国各朝代都建有权力监督制度,西汉中期开始建立多重监察制度。如御史的监察、丞相司直的监察、司隶校尉的监察等。西汉还发明了中国最早的举报箱。唐、宋、元、明、清的监督制度都有不同程度发展。忽必烈曾说:“中书省是我的左手,枢密院是我的右手,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左右手的。”这些制度虽有一时一地之效,但并不能对贪官保持持久的威慑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材料二   (美国)宪法的核心问题是要在限制政府权力和利用政府的权能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宪法不仅要完成对民族国家横向权力的划分,而且要完成对民族国家纵向权力的划分。中央与地方同时分权与制衡,防止国家权力集中到任何一个群体,有利于防止专断独裁。通过……授权有限政府之职能,宪法起草者们确信减少了政府脱离人民控制的机会。

——《美国宪法分权制衡和法治原则之浅析》

材料三   从逻辑上说,权力监督中的权力,是一种外在的权力,从功能上说,它最多只能起到事后的作用。同时,由于监督权本身也是一种权力,它也必须受到监督。于是就会产生一种监督权由谁来监督的问题。而权力制衡中的权力则不同,它是一种内在的权力。在权力制衡中,每一个权力行使者都具有权力的行使者和权力的制约者的双重身份。权力的行使者不仅受到其他权力的约束,而且也同时约束着其他权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特点和近代美国是如何实践材料中的宪法理念的?

(2)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析指出中国古代权力监督与近代美国权力制衡在实际效果上的不同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