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明代张萱的《西园闻见录》记载:御史上封事,虽要在当天“呈堂揭帖”(据揭帖向都御史汇报),但御史仍然“当劾则劾,仍回递其揭帖与之,都御史不敢不受,是不得箝制也”。这可以佐证当时
A.御史以小制大强化了专制权力
B.监察官员为皇帝耳目位尊权重
C.监察制度有效纠劾了官员犯罪
D.专制国家监察制度的阶级属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此规定
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
B.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
C.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
D.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
2018-09-22更新 | 2280次组卷 | 50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关于监察官的选任,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唐代选任权由多宰相掌握,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由院长提请国民政府任命,后改为选举产生。2016年我国决定建立“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的国家监察委员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监察制度演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政治清明追求
B.监察制度保障了中央集权
C.监察官选任演变是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
D.监察制度的变化是制约相权的理性措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北宋前期,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古代封驳制度
A.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主专制
B.降低了行政效率
C.有利于促进权力运行程序化
D.限制了皇权滥用
2018-04-13更新 | 621次组卷 | 14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2018年高三第二次联考(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汉武帝制定了“刺史六条问事”,刺史的监察对象第一条涉及地方豪强,其余五条皆与“二千石”地方官员有关;而《汉书》载,武帝时,豫州刺史鲍宣被丞相司直弹劾:“举错烦苛,代二千石署吏听讼,所察过诏条。”宜坐免。这表明汉武帝在监察上
A.以强化中央集权为目的
B.注重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权力
C.以解决王国问题为核心
D.注重对监察官员权力的划定
2018-01-03更新 | 844次组卷 | 2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宋代以前,选任监察官的首要标准必然是刚正坦直、不阿附权贵,敢于直言进谏;宋代以后监察官多进士出身,这一标准得到宋以后历代朝廷的一再强调。这说明监察官选任
A.逐渐趋于民主科学
B.由注重门第到注重科举
C.不再受到皇权干扰
D.由侧重德行到侧重学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两汉的统治者十分重视监察机构的建设,早在汉武帝时期,中央就设置了御史台、丞相司直、司隶校尉三大监察系统。这三大系统互不统率,权力交叉,各自为政。这反映出汉代
A.君主专制统治发生明显异化
B.侧重于中央政府的反腐建设
C.监察制度具有多元制的特征
D.地方官员贪污腐败的严重性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创立并逐步成熟的,基本标志是中央专门监察机构的出现和地方监察体系的初具规模,秦设御史大夫,且为副相,在郡设监郡御史监察郡政。汉设御史府,与丞相府并重;丞相遣刺史往地方监察,郡守以下设督邮,负责属地监察。魏晋时御史“台独”立,成为皇帝直接领导的国家专职监察机关,中央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职权有所扩大。唐宋时御史台内分设台院、殿院、察院三个各有侧重、分工合作的系统,在地方则建立起多重监察制。明清时,御史台易名为都察院,官员设置有所缩减,比较简约精干,大体与中央六部和地方十三布政使司行政系统相适应;分工比较明确,各司其职。

——改编自纪宝成《中国古代治国要论》

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监察制度建立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唐长安四年,监察御史肖至忠弹劾宰相苏味道后,御史大夫李承嘉曾责之曰:“近日弹事,不咨大夫,礼乎?”肖至忠却答曰:“故事,台中无长官。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得各自弹事,不相关白。若先白大夫而许弹事,如弹大夫不知白谁也!”李承嘉无言以对。由此可见唐代(   
A.监察权独立于行政权之外B.监察官员不受长官节制
C.监察机构内部分工混乱D.监察官员有独立奏事传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