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唐御史中丞宋璟,常常在朝堂之上评论朝廷得失,为幸臣所不容,武后曾先后三次敕璟外任,璟以“御史中丞非军国大事,不当出使,恐不乖朝廷故事,请不奉制”。对此,武后亦无可奈何。这说明
A.女性执政受到质疑B.监察权具有独立性
C.御史制度存在弊端D.专制皇权遭到削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汉代以秩六百石刺史监察二千石郡守;唐代以八品监察御史巡按郡县,察六部,而地方的上州刺史是从三品,下县县令是从七品,六部尚书正三品;明代十三道监察御史是七品。由此可知,古代监察职官的设置
A.说明中央集权得到逐步加强B.体现了古代监察的重点是地方
C.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与皇权D.说明监察制度逐步走向独立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明代规定“凡内外官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须回避”,吏部选任官员“南北更调,定为常例”;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加重其职权。后又设六科给事中,使之成为另一套独立的监察体系。由此可知明代的监察制度
A.开始形成独立的监察体系
B.有效预防了官员的腐败现象
C.有利于促进封建政治的清廉
D.有利于推动人才公正选拔
2019-06-12更新 | 117次组卷 | 16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历史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朱元璋在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监督中央和地方官员是否渎职和失职。都察院长官与六部尚书同为正二品。遇有贪腐大案时,都察院要会同大理寺和刑部三堂会审,监督案件审理是否客观公正。六部给事中由中央派驻六部,对于所有官员都有监督权和弹劾权。在地方负责监督的是互不隶属的三套机构,巡抚、提刑按察使司和御史,实行“御史巡按”制度,御史代表皇帝巡察地方,可以直陈天子。在全国设立锦衣卫所,甚至锦衣卫特务人员潜伏官员家里,监察官员是否贪腐,导致其成为排除异己的工具,造成了大量冤假错案。朱元璋允许百姓对“坐赃害民的官员,连名赴京状奏”,对进京举报官员贪腐的百姓给予表彰。

——摘编自于越《论朱元璋吏治改革经验对当今的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概括朱元璋监察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元璋监察制度改革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5 . 据统计,明朝监察御史共209人,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充任六科给事中的人选,一般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这表明当时
A.我国监察制度走向完备
B.注重考查监察官员素质
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D.科举是官员的主要来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汉兴,省监不置。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而奏事”。这说明
①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②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
③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
④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
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2019-04-19更新 | 5188次组卷 | 60卷引用:2019年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中学高三高考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有关司隶校尉的职责,据《汉官仪》记载:“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陛下见诸卿,皆独席。”而《续汉书・百官志》记载:“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据此可知,司隶校尉
A.负责监察百官和刑狱
B.可监察中央政府官吏
C.只负责监察各郡官吏必究
D.是汉代地方监察机构
2019-04-13更新 | 481次组卷 | 25卷引用:【校级联考】湖南省江西省十四校2019届高三联考第二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汉朝自景帝起即规定诸侯不得擅自选任官吏,凡仕于诸侯的官吏为左官,不经中央派任而私仕于诸侯会构成“左官”罪,受以严厉惩处。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减轻老百姓沉重的赋役负担
B.防止诸侯王势力危害朝廷统治
C.确保君主能够实现大权独揽
D.实现依法治国以减少权力滥用
2018-12-27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南省长郡中学2019届高三高考小题训练15天(第八天)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御史台组织机构完备,长官为御史大夫,其职责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其次是监察机构法定化,御史台和三院的运行依据是《唐六典》,……同时集传统法典之大成的《唐律疏议》成为御史履行职责、纠察犯罪、弹劾百官的主要法律依据……

——摘编自余钊飞《“整肃纲纪、察举百官”的唐代御史制度》

……唐朝初期,统治者为了彰显御史台官员监察职能的重要性,使其能够更好的震慑朝廷百官,行使监察的权利,赋予了御史官特别的地位。贞观初年,御史一职已经成为朝廷官员升迁至宰相要职的阶梯之一。

……谏官便是专职针对皇帝进行监督的监家机构。只是谏官的监察手段是以劝谏的方式来对皇帝进行变相的监督,谏官主要通过言谏的方式来规劝皇帝,来保证皇帝在制定国家的大政方针或者做出重要的政治决定时,能移做出正确的选择。

……唐代门下省设给事中,主要执掌封驳之事。封驳官是唐代监察制度中对皇权监督的另一个重要机构,与谏官共同组成了对皇帝的监督机构,……封驳主要是通过对皇帝的最终决定进行进一步的审查,选择执行或者驳回皇帝的诏令,以此来对国家的重要决定进行监督审核的监察机构。……也可以说是唐代监察机关的最后一道监察防线

——摘编自马骏《唐代监察制度的历史地位及其启示》

材料二明清时期的“监督”法律规范更加丰富完备,除在基本法典中涉及到行政监督的内容之外,两个时期均仿唐朝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明有《大明套典》《正德会典》《万历会典》;清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度、光绪五部会典,后在光绪朝总汇为《大清会典》。为了明确中央行政各都院的办事规则,清时还制定了六部则例,对中央行政详加规范。明清时期考课监察立法也日益完善。

——整理自孙季萍《中国古代权力监督制度评析》


(1)据材料概括唐代对中央权力监督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古代中国对中央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对此,宋太祖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此规定
A.反映了宋代的冗官现象B.说明中央集权加强
C.反映了分权的治国理念D.意在强化监察职能
2018-12-07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湖南省怀化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新博览联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