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在司法制度上,明朝制定了程序较为完善的审判制度和诉讼制度,甚至通过“重典治吏”来整顿官僚队伍,这些做法
A.推动了明朝社会法治化的进程
B.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
C.表明当时的官吏腐败比较严重
D.是古代司法高度成熟的表现
2 . 汉代御史大夫下属的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唐朝时专责监督皇帝的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专门监督宰相;明代将御史台改为纠(都)察院,专门监察政府。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反映出
A.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专制皇权趋向强化
D.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2019-06-0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关于监察官的选任,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唐代选任权由多宰相掌握,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由院长提请国民政府任命,后改为选举产生。2016年我国决定建立“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的国家监察委员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监察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政治清明
B.监察官选任演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民主政治追求
C.君主严格地控制着监察官选任权
D.监察制度的权威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
2019-05-28更新 | 323次组卷 | 30卷引用:河南省实验中学2019年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代的巡视监察是整个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度渊源,可远溯于西汉刺史察郡之制。这一制度盖因其“传车周流,匪有定镇”,被顾炎武称为“百代不易之良法”。明以前对地方的监察主要有两种方式,由长驻一地的监察官员(专官),或临时派遣的监察官员(特遣者)执行之。元朝统治者在省一级区划设提刑按察司(肃政廉访司),作为长驻地方的监察机构,同时又定期派遣监察御史前往巡按,把两种监察方式组合起来,做的是简单的加法。长驻一地的监察官员(专官)容易与监察对象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利害关系,站在同一个立场,使监督失去实效,或者说弊大于利。明朝统治者的做法,不是简单地把按察司(肃政廉访司)官员和监察御史两种监察方式加在一起,而是进行了改革。明代全国有十三个布政司(习惯上仍称省),对地方的巡按,由地方的提刑按察使司和中央派遣十三道监察御史共同执行。统治者在设计十三道监察御史职责时,并非像传统做法那样按照行政区域规划——明十三道的名称前都冠以各省的省名,然而各道监察御史行使职权并不限于该省。除在各省履职外,各道监察御史还“各协管两京、直隶衙门”(包括两京、直隶所属府州卫所),而京畿重地及其衙门是封建王朝的中枢所在,曾是监督中的难点。与元代相比较,明代地方监察体制看似零乱,实则较好地体现了有效监督的准则。

——摘编自修晓波:《明代巡视监察制度若干问题探讨》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朝监察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明朝较之于元朝在地方监察制度上的变动,并分析其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元、明两代在地方上设道,由中央派官员进行监察。元代的道以行政区划为基础,而明代则有所变化,黄润玉“用荐擢交阯道御史,出按湖广”,冯震“授贵州道监察御史,巡按湖广”。这一变化
A.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D.满足了皇权专制的需要
2019-05-27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2019届高三高考全真训练(一)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A.社会舆论影响官吏升黜
B.监察体系臻于完备
C.儒家思想决定政府决策
D.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2019-05-24更新 | 106次组卷 | 21卷引用:河南省顶级名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刺史是汉武帝时设置的监察地方的官员,西汉后期其权能有所扩大,东汉时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说明
A.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削弱
B.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C.监察官位卑权重的特征得以改变
D.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所沿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如表为两汉魏晋时期监察体制演变简表。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出
时间概况
西汉御史中丞隶属御史大夫,“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安章”
东汉御史府改称御史台,御史中丞成为御史台主,属少府
魏晋御史台成为完全独立的部门,设于宫中,御史中丞直接向皇帝负责

A.皇帝权威日益凸显
B.监察机构地位降低
C.中央集权日趋强化
D.监察官员擅权乱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宋代谏官的职责是每月要向皇帝报告一次,称为“月课”。他们可以把平时随便听到的一点情况就向皇帝报告,无需证据确凿,若奏弹不实,谏官不必受到惩罚。如果御史台的谏官上任后百日之内无所纠弹,则罢作外官或罚“辱台钱”。该规定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致使皇权达到了顶峰
B.助推谏官分化宰相权力
C.助长谏官滥用弹劾权
D.导致地方权力过度削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汉武帝设刺史,职权为“奉诏六条察州”。西汉中期后,京房(人名)曾经向皇帝奏报新的对官吏考核的方法,皇帝“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考核官吏政绩的事宜),刺史复以为不可”。由此可见,在汉代中后期
A.刺史制度渐趋完善
B.刺史地位显著提高
C.刺史监察范围扩大
D.刺史职权有所异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