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监察与谏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就是君主专制和官僚政治。在这种制度下,君主统治一切,但必须依靠庞大的官僚集团来实现。君主需要对内外官僚进行严密控制,需要一种督察百官、纠举失职、弹劾非法、维系纲纪的力量,同时,为避免君主在用人行政方面出现重大失误,需要设立一个机构来进行协调和制衡。

——摘编自蒋云贵、戴正良《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借鉴意义》

材料二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演变,历朝各代的监察体制虽有变化,但基本上都实行了独立、垂直的管理体制,保证监察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以实现对各级官员的有效监督。历代王朝都把监察官员视为防止官吏腐败的最后一道防洪堤,故而对他们委以重任,正如清代学者顾炎武所云:“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

——摘编自次城《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现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建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A.刚刚开始设立B.仅仅负责监察地
C.逐渐干预地方行政D.逐渐失去其作用
2021-04-01更新 | 104次组卷 | 20卷引用:2010年吉林长春市十一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东汉刺史有其独立的治所,并且刻意保持与郡国的治所的距离,两者通常不在同一县内,譬如扬州刺史治所设于九江郡历阳县,而九江郡治所设于阴陵县;凉州刺史治所设于汉阳郡陇县,而汉阳郡治所设于翼县。这一做法
A.体现了地方机构的分权B.削弱了中央集权体制
C.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能D.有利于发挥监察作用
2021-03-01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酷吏,是封建社会专事严刑峻法、武健严酷的官吏。《史记·酷吏列传》共载酷吏十三人,除郅都任职于景帝以外,其余十人皆事武帝,多为其重臣。景帝时,郅都身任雁门太守,驻守边地,“匈奴引兵”不敢近雁门。任中尉时“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其则侧目而视。《史记·酷吏列传》载,张汤起初是长安县书写狱辞的“见习生”,后官至廷尉,“治淮南、衡山、江都反狱,皆穷根本”。曾诛杀严助(曾私受淮南王厚赂,与之交私议论)及伍被(淮南王反汉谋主),奏请汉武帝造白金及五铢钱,垄断天下盐铁之利,排富商大贾,铲除豪强兼并之家。酷吏所治之地,出现了“道不拾遗”“野无犬吠之盗”的安定景象。张汤死后,“家产值不过五百余”,都是“所得奉赐,无他业”。

——摘编自马建石、徐世虹《论西汉酷吏的产生、职能和特点》

材料二   明朝嘉靖年间,世宗皇帝迷恋炼道修玄,侈兴土木。在此背景下,严嵩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等职,开始了其长达二十年擅专国政的历程,史书评价严嵩“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在明代后期,实权官员利用权力优势要求治下官员瞒报税收、虚报灾情、抵抗监察。本意为“为联耳目”的地方提刑按察使有权监督、弹劾监察御史,但是因为御史的深重实权与皇帝信赖,在明朝历史上几乎没有提刑按察使弹劾监察御史的案例。有学者言:“到明中叶,随着监察官员威权日重,腐败加剧,反使得地方不法官员变本加厉、有恃无恐。”

——摘编自漆晨航《明代监察制度衰败成因分析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酷吏的特点并分析西汉酷吏产生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中叶后监察制度衰败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现实简要说明从中得到的启示。
2021-02-28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明清两朝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等作出详细的规定。这有利于
A.行政权与监察权之间分权制衡B.规范官员行为,提高监察效率
C.完善监察体系,有效杜绝腐败D.削弱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地位
2021-02-28更新 | 309次组卷 | 19卷引用:宁夏银川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经历了悠久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和严密的监察法律体系,下列监察官职与解释对应不一致的是(   
A.AB.BC.CD.D
2021-01-31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明清进一步加强巡视立法,至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中国古代的巡视法规达到系统化程度。其二是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明清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趋势,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种;二是按察司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下设主要官员有按察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其三是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明清统治者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

材料二:西方国家的问责机制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紧密相关,是责任政府的基本元素,其效力范围是整个国家。其约束的对象是整个国家的所有公职人员。西方国家对政府公职人员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监督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达到全社会或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由于这种监督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国民性,因而这种监督比行政监督更有效、更有力量。

——《西方官员问责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我国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国家对官员监督与中国明清时期的巡视制度的不同之处。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郡县制,则天下安”,自秦设县以来,历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县治。古代县治的实践与思考至今仍有借鉴价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六典》对县官职掌明确规定:“京畿及天下诸县令之职,皆掌导扬风化,抚黎氓,……养鳏寡,恤孤穷,审查冤屈,躬亲狱讼,务知百姓疾苦。”……县官的职能决定了他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自隋、唐之后,各代对于县官的文化要求都作了硬性规定,……(如)明代规定:“外官知州、推官、知县,由进士选。”

        ——鹿谞慧《中国县制沿革述略》

材料二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以此治国者,莫不皆然。夫惟于一乡之中,官之备而法之详,然后天下之治,有条而不紊。至于今日,一切荡然无有存者。积尊累重,以居乎其上。而下无与分其职者。兴亡之涂,罔不由此。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明隆庆元年,吏部按皇帝命令,“将天下府州县大小繁简冲僻难易细加重访,逐一品第”,而后按品第的结果重划三等,“量才授任各官,考语奖荐同在优列者,先尽上等府州县升擢行取,次及中等,次及下等。”到了清雍正年间,代之以起的是直接以冲繁疲难作为分等的标准,依照四字考语缺位的不同来对官员进行量才使用。

——据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县令的主要职责,分析隋唐以后县官文化水平较高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赞同的地方基层治理举措,分析其政治意图。
(3)政区的分等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上的一个重要侧面。据材料三,简述政区分等的重要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古代地方县域治理的历史借鉴价值。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名称有些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其名称往往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省长官“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
A.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随意性
B.临时委派的做法杜绝了地方割据的出现
C.监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
D.王朝政府注重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2021-01-01更新 | 924次组卷 | 63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历史试题(A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汉武帝设刺史,唐太宗划全国为10道,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措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
A.分割地方权力B.对地方官的监察
C.发挥文官作用D.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
2020-12-26更新 | 685次组卷 | 53卷引用:2010年山东聊城三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