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7 道试题
1 . 汉元帝时,根据刺史所监察的郡国大小,设置专门的辅佐人员,俸禄百石,开始有了固定的幕僚;汉成帝时,刺史可以选择所在州郡的统帅,根据自己的意愿任免官员。这表明当时(     
A.朝廷中枢权力出现转移B.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
C.郡县和刺史间相互制衡D.政府监察效能得到强化
2 . 唐代贞观年间,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向皇帝奏事,史官随同,记录所奏内容。高宗以后,李义府等为了任意密奏其事,不准史官记录所奏内容。唐玄宗时,根据宰相宋璟的建议又重新恢复了史官随同记录的制度。史官随同记录制度的实施有利于(     
A.抑制政治腐败B.提高决策效率
C.杜绝任人唯亲D.保守国家机密
3 . 唐初皇帝经常让低品级官吏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官员往往要加“参知政事、同三品”等衔,高宗以后,尚书省的左右仆射也加“同三品”衔参加政事堂会议。这反映出唐代(       
A.宰相制度逐渐被废除B.科举制得到较快发展
C.专制集权进一步加强D.尚书省淡出决策体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唐代三省间的纠纷,贞观初年即已出现。为避免中书、门下二省的纠缠不休,皇帝就将二省合在一起议事,这就是政事堂。其后,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该做法(       
A.逐渐缩小了尚书省职权B.强化了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C.便于皇帝全面控制朝政D.为变革选官制度奠定基础
5 . 在唐代所有的“封还”案例中,因君主坚持己见而最终迫使门下省给事中签署同意的例子并不少见。其实唐代更常见的情况是君主完全不经中书、门下而下发诏敕。可见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A.因效率低下被君主弃用B.对皇权的制约作用有限
C.体现君主独裁开始出现D.使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6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一变化过程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D.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2022-07-01更新 | 256次组卷 | 5卷引用:第05练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新高考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资治通签》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此材料直接说明唐代三省六部制
A.利于丞相筹划全国政务B.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D.减少了皇帝决策的失误
2022-06-30更新 | 165次组卷 | 25卷引用:2016-2017年安徽省合肥市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2021年12月国家文物局披露了汉文帝陵墓——霸陵考古发掘的相关信息:霸陵双重陵园格局,象征官署机构的外藏坑围绕帝陵形成向心式布局。霸陵的布局体现了汉初
A.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B.皇权为核心的尊卑观念
C.确立儒家思想正统地位D.众星拱月式的分封局面
2022高二上·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论证观点唐朝政治体制的创新

材料   唐朝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三省权力互相制约。不论唐太宗如何的开明,他的政府无可避免为一种专制体制,只不过因为儒教的纪律,促使当今天子在内部制造了些许监督方式来警惕他本身……它代表着皇帝之意志力,乃是一种人身上的品德,而非组织结构上之力量。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有学者认为三省分工并没有改变“专制体制”,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
2022-06-18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第07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暑假复习与自学课】2022年新高二历史暑假精品课(纲要下+选必一)
10 . 唐朝政事堂为政府最高机构,凡皇帝命令需经政事堂群相会议正式通过方可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政事堂印章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则被认为违法。这表明
A.古代政治制度有注重行政程序的一面B.专制皇权遭到严重削弱
C.分权与制衡体制的形成D.宰相擅权现象越发严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