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3 道试题
1 .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690年,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务,但尚书令多阙而不设。对此,《新唐书·职官志》解释:因为唐太宗担任过尚书令,所以臣下都不再担任这一职务。但《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李世民还曾担任过中书令。由此可知,对于尚书令多阙而不设的合理解释是(       
A.宰相的权力已经被架空B.借此削弱尚书省的权力
C.唐朝基本遵循避讳制度D.三省体制由此开始瓦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让平民出身的儒生公孙弘做丞相,改变了即位早期由贵族做丞相的惯例。之后,汉武帝又让贤良之士“并在左右”与大臣辩论。这反映了当时(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凸显B.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
C.皇权进一步加强的趋势D.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
3 . 唐承隋制,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中书省有六位中书舍人,起草诏书时,他们必须“各执所见,杂署其名”,然后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选定一种意见,加以补充修润,形成正式诏书。唐朝的这种办事程序(     
A.使相权进一步被分割B.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C.导致中书省一省独大D.提高了政府决策效率
2022-11-18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汉武帝时期,以尚书令为主,有侍中,给事中、常待等,加上被皇帝信任而授予侍中等头衔的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共议军国大事,掌握实权,成为决策集团。而以丞相为首的朝臣只负责处理和执行一般政务。这一变化体现当时(     
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中枢权力的再分配
C.内朝外朝分工明确D.君权相权互相节制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唐朝准备兴建某重大工程,在三省六部制下,从皇帝动议到付诸实施,正确的运行顺序是(     
A.门下、中书、尚书、户部B.中书、尚书、门下、户部
C.中书、门下,尚书、工部D.尚书、中书、门下、工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旧唐书·刘祎之传》记载,宰相刘祎之窃议武则天而引其不悦,后被诬治罪。敕文到达,刘祎之拒受,曰:“不经凤阁(中书)鸾台(门下),何名为敕?”终被赐死于家。由此可知(     
A.唐代中书门下是当时中央最高决策机构B.武则天时期相权占据上风
C.武则天的做法违背了中枢权力运行程序D.三省六部制已经名存实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西汉末年已有刺史干预地方行政事务;东汉时,和帝、安帝、顺帝、桓帝均曾下诏要求刺史亲预庶政,刺史由此逐渐获得选举、劾奏等人事权力,甚至染指兵权。由此可知,东汉时期(     
A.地方豪强受到压制B.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C.刺史制度明显异化D.监察官员品级提高
8 . 据统计,西汉210年间有宰相45人,而唐代290年间则有370位宰相,多出西汉七八倍。且唐代三省权力的总和,还不如一个汉朝的宰相。相较于西汉,唐代
A.外朝宰相的权力被削弱B.中央政府的工作效率提高
C.封建统治基础得到扩大D.皇帝加强了对朝政的控制
9 . 据史书记载:“自武帝以后,外廷之官统于丞相,中朝之官统于大司马。”其中,中朝拥有决策权。由此可知,汉武帝时(     
A.中枢决策机制发生异变B.丞相职权名存实亡
C.推行外儒内法统治思想D.皇权失去外在制约
10 . 汉元帝时,根据刺史所监察的郡国大小,设置专门的辅佐人员,俸禄百石,开始有了固定的幕僚;汉成帝时,刺史可以选择所在州郡的统帅,根据自己的意愿任免官员。这表明当时(     
A.朝廷中枢权力出现转移B.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
C.郡县和刺史间相互制衡D.政府监察效能得到强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