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三省六部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变化,逐渐向二省和一省转变,三省合属议事、办公、职能取向统一。一方面,皇帝启用年轻官员担任中书门下二品,行使宰相的权力,随着时间的发展,以中书令、尚书令为主的宰相职务其权力渐渐削弱,成为虚职;另一方面,三省分权,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推卸责任,导致效率低下,为了协调各部门的职责,唐代建立了统一的政事堂议事制度。政事堂始设于门下省,唐高宗年间迁于中书省,政事堂也改称为中书门下。

——摘编自张靖《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及变化》

材料二   朱元璋于1382年仿照宋朝制度建立了大学士,这些人都在内廷,所以又称为内阁学士或内阁大学士。其时,内阁学士的官职只有五品,又不能参与机要,在朝廷里的地位并不高。由于这些学士辅政有限,朱元璋很快又否定了这种形式。明成祖即位后,“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此时内阁大学士相比朱元璋时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都是深得成祖信任的心腹,且得以参与机务。但是在官制的设置上,他们仍均为五品以下官员。洪熙、宣德年间,内阁的官职由正五品一跃成为正三品,并且还以六部尚书来兼任,同时获得了对内阁权力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票拟”之权。到了嘉靖朝,首辅制度形成,在朝位座次上,内阁首辅已经超过了尚书。可以说内阁首辅虽无宰相之名但实际上已经拥有了权相的地位。

——摘编自李子龙《论明朝宰相的废除与内阁制度的确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三省六部制发生的变化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述明朝内阁权力的变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汉文帝有次在朝会时间丞相陈平关于案件与钱谷问题,陈平说:“应该问廷尉和治粟内史。”文帝问:“那你负责什么呢”。陈平回答:“宰相的职责,对上辅佐天子:对下使万物各得其所:对外安抚四夷和诸侯;对内使百姓归附。”据此可知,汉代
A.官员人数众多B.实行内外朝制度C.君相矛盾尖锐D.政府分工专业化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历朝帝王中,唐太宗李世民让帝王的权力表现出了优雅,表现出了理性,使中国古典政治智慧的优秀面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就制度的整体性而言,隋唐的制度是秦汉时期制度的升级版。三公九卿之制进化为三省六部制,多员宰相代替单一的宰相,六部二十四司,是隋唐时代的行政机构,这是比汉代的九卿之制更加细密化的分工。贞观之治,就是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发生的。它用具体而微的事实,再一次证明了中国制度及其优越性。

——摘编自荣新江、辛德勇、孟宪实等著《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材料二 就制度的建制、实施,对社会发生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而言,的确很少有其他王朝能够超越唐朝。一心吸取前朝经验教训的唐高祖、唐太宗统治集团十分重视制度的建设。一个巨型王朝要正常运转、长久维系且有效率,没有制度的保障是无法想象的。历朝历代对制度建设都非常重视,下大力气制定和颁布制度,唐朝是其中佼佼者,堪称典范。

——摘编自胡阿祥、李鸿宾等著《中国通史大师课》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堪称中国古代国家政治制度建设“典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国家政治制度产生的积极作用。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穆宗长庆年间,以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与薛存庆封还诏书。穆宗派宰相劝谕弘景等人,云:“诏命已行,可放下。”弘景等“固执如前。”宰臣不得已,“请改授卫尉少卿。”

——摘编自《册府元龟》

材料二:民国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参议院为最高之机关,而国务院为责任之主体,总统所发之法律,命令及一切公文,皆须国务员副署,总统虽有任免文武官吏之权,而主张此项权利,必待国务院之副署,始能发生效力。其实权握于国务员之手,盖总统之地位至巩固,至尊严,除非常事件外,对于参议院不负责任。

——朱宗震、杨光辉《民初政争与二次革命》(注意:“中华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御任大总统孙文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刘仲敬《民国纪事本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断“给事中”所隶属的部门及职责,请用一句话概括此制度的积极作用。
(2)指出材料二为制约总统权力而设置的制度名称,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临时约法》予以简要评价。
(3)概括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两类权力制约制度的本质区别。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西汉初年,太尉是武官最高称呼之一;汉武帝时,罢太尉官,置大司马;东汉光武帝时,复旧名太尉;汉灵帝末年,大司马与太尉并置。这说明汉代
A.太尉的设置不稳定B.三公制度遭到废除
C.中枢机构发生异化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022-03-03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东汉灵帝登基时由窦太后临朝听政,其兄长窦武为大将军把持了朝政。灵帝成年后借助宦官除去外戚势力,故宠信十常侍,张让、赵忠等人横征暴敛、卖官鬻爵,其党羽横行乡里、祸害百姓,无官敢管。汉灵帝去世后,十常侍立刻失势,先后被诛杀。这实质上反映出
A.皇帝利用宦官削弱外戚权力B.外戚与宦官权力起伏源于君主专制
C.东汉通过制度建设抑制宦官D.外戚和宦官是导致政治黑暗的根源
7 . 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刘秀将“尚书”的职能范围进一步扩大,发展为“尚书台”。尚书台各级官员的官阶虽然很低,但是,朝廷之上,事无巨细,无所不掌,权力极大。东汉尚书台“官小权大”的制度设置
A.扩大了丞相权力B.加强了皇权专制
C.杜绝了外戚专权D.导致了军阀割据
8 . 唐宪宗元和八年正月,皇帝宠僧鉴虚收受贿赂、勾结藩镇的事迹败露,御史中丞薛存秉公审理后请旨将其依律处死,并请人转告宪宗“陛下必欲面释此僧,请先杀臣”;宪宗命人核实案情后,于同年三月下诏杖杀鉴虚。这一事例反映了当时
A.君权行使受到严格监察B.封建君主实际主宰司法
C.中枢权力机构混乱失衡D.依法治国程度有所提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太宗起也任用其他官员充任,产生了如同平章事”“同三品”等20多种名号。《唐六典》等职官书都未将“宰相”当成是正规的职事官名,欧阳修也说:“唐世宰相,名尤不正”。从中可以看出唐代
A.行政效率得到提高B.中枢权力关系调整
C.宰相制度名存实亡D.冗官冗费现象加剧
10 . 唐代公议、公论使用频率大大超过前代。唐代各类文献中,公议一词共有约106处、114例,该词大量的用例常常出现于授官、贬黜的文书中,显示出朝廷对某位官员公共意见的重视。这一现象反映出唐代
A.专制皇权受到制约B.实现决策民主化
C.监察体制日益成熟D.政府行政理性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