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举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1 . 关于下表中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类别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依据血缘等级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
方式世袭长官推荐自由报考

A.世官制强调祖先贡献B.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C.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D.选官制阻碍社会发展
2 . 对下表内容解读正确的是北宋科举取士对比表(摘录)
皇帝太祖太宗真宗仁宗
录取数118139916514255
年平均数7.9174.9127327
A.构建了平等的政治管理体系B.大幅度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进一步简化了科举选官程序D.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政治结构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唐书》记载:唐代830多名进士中,士族子弟约589人,小姓约109人,寒素家庭子弟约132人。对这一结构的出现解读合理的是唐代
A.科举制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的
B.科举制是对九品中正制的继承
C.士族子弟有优厚的家庭文化素养
D.科举制缩小了人才选拔范围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教育与人才选拔体制的改革关乎国运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曹魏西晋东晋北宋
比例26%15%4%17.2%24.5%46.1%

——数据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材料二   科举隋创唐兴,唐代是中国科举发展史上的早期,当时的科第人物是北方士人占绝对优势。安史之乱以后,南方士子在科场中开始崭露头角,到北宋中期,科场录取人数的比例开始出现南北倒置现象,南方举子在科场竞争中转而占据了绝对优势,这种南北差异的变易,到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引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关于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争论的双方以司马光和欧阳修为代表,司马光代表了朝中长于经史的北方派,针对南方士子科场的绝对优势,力主按地域均衡举额分路取人,提出了著名的“逐路取人”思路。

到了明代,南方举子在科场的压倒性优势继续存在,南北地域之争又起波澜,引发了科举史上有名的南北榜事件。1425年,大学士杨士奇提出南北分卷的设想,两年后,这一设想成为现实,南北卷制度正式实施,自此,科举录取按南、北、中(不易划定为南或为北的区域)进行分地域按比例录取。然而,按大的区域录取毕竟还是会造成各省取中人数的不均,一些边远省份由于教育的落后甚至出现被科举取中所“遗漏”的情况。因此,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南北卷制度被分省定额取中制度所取代,即按各省应试人数多寡“钦定会试中额”,一直实行到科举终结。

——《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选官制度的变革为视角,解读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发生的变化。(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科举考试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录取名额如何分配的问题。围绕“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根据材料二任选角度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进士科与明经科相比( )
初试二试三试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A.更为重视对考生经义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B.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要求较高
C.弱化考生对儒家经书学习的倾向较为明显D.成为当时录取考生数量最多的一种考试科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孙中山曾于《五权宪法》中指出:“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以下对此材料的解读,错误的是
A.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曾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B.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有存在的必要性
C.门阀举荐制度被推翻,是因为考试制度执行不力
D.科举制度被废除,是因为考试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唐代后期,“阙下科名出,乡中赋籍除。”韩愈也自称:“家贫不足以自活,应举觅官,凡二十年。”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科举成为享有经济特权的依据
B.科举有利于造就新的社会结构
C.唐代后期国家的财政负担加重
D.唐朝科举制越来越受政府重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唐书》记载:唐代830多名进士中,士族子弟约588人,小姓约109人,寒素家庭子弟约132人,对这一结构的出现解读合理的是唐代
A.科举制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的
B.士族子弟有优厚的家庭文化素养
C.科举制是对九品中正制的継承
D.科举制缩小了人才选拔范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表是根据某年《登科录》进士人数所做的统计分析,对此正确的解读是
出身人数出身人数

不曾为官者384
祖、父两代皆不曾做官者33
祖或父有一代做官者113祖或父有一代做官者23
祖、父两代皆做官者23祖、父两代皆做官者3
曾祖、祖、父皆做官者8曾祖、祖、父皆做官者14

A.选官的标准趋向客观B.科举是选官的唯一途径
C.未造成社会阶层流动D.世家大族势力逐渐衰弱
2018-10-30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9月模块诊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进士科与明经科相比
初试二试三试
明经选《札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
《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
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注:经贴即把经文贴去几字,令其填补,类似于今天语文考试中填空题。
A.更为重视对考生经义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
B.弱化考生对儒家经书学习的倾向较为明显
C.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要求较高
D.成为当时录取考生数量最多的一种考试科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