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举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3 道试题
1 . 唐宋科举考试中,在礼部贡院南门标示出需要回避的亲族名单,名单上记录的士子不再与一般士子一同参与由礼部举行的科举考试,而是参加由吏部考功员外郎单独为其主持的考试,称为“别头试”。这(     
A.否定了世家大族的特权B.提高了参加科考的门槛
C.确立了科举考试的权威D.凸显了人才选拔的公正
2023-08-29更新 | 1412次组卷 | 24卷引用:高考选择题与新考法历史2024版-第四部分新考法专练1传统文化
2 .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举制虽然自隋唐以来已有三百年的历史,而隋唐时的科举从根本上讲还多多少少的带有荐举制的性质。“唐世科举之柄、额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自唐以来,进士皆为知举门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北宋时期,出生寒族的士人多无权贵牵引,强烈反对荐举制,要求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太祖乾德元年九月二十七日诏:“礼部贡举人,自今朝臣不得更发公荐,违者重置其罪。”真宗时期,“礼部贡院封印卷首,自此始”,“于内阁糊名考校,分为六等,别录本,去其娃名”。陈彭年等人奉命制定“景德条制”,誉录法和糊名法以科举条例的形式制度化。殿试也在唐早已有之,成为常例制度也是在北宋。开宝六年,太祖亲审知贡举官李昉取舍非当案,这是皇帝亲自处理的第一个科举案,从此殿试作为科举最高考试程序确立下来,并且为明清沿用。

——摘编自路任翰《北宋科举条制考》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科举考试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科举制度改革的作用。
2023-07-09更新 | 79次组卷 | 3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2 选择性必修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2023·浙江·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唐代出现了以山林、寺院为中心的大规模的民间讲学组织——书院,书院不但有名师,有图书,有学舍以居诸生,而且有仓縻以给诸生。这说明唐代(     
A.私学教育繁荣B.科举取士的衰落C.教育体系完善D.社会教育多样化
2023-05-06更新 | 500次组卷 | 6卷引用: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选择题专练50题)-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4 . 根据唐朝法令,凡进士及第者,本人及全家即可免除徭役科,“名不著于农工商之版”。材料说明唐代的科举进士(     
A.享受着政治和经济特权B.与百姓不同的经济待遇
C.帝王和地方官礼遇有加D.不得与五姓等大姓婚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汉代选官实行察举制,选中的人必须品德高尚,魏晋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等级选拔人才。唐代科举允许“公荐”和“通榜”,允许人们向主考官推荐优秀人才,考生可以将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增加及第机会。这反映出唐代科举制度(     
A.兼顾才学和从政能力B.具有经世致用的色彩
C.仍有因循传统的特征D.沦为应试者投机工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元朝曾一度不行科举,1315年第一次开科取士,以后三年一次。初,汉人、南人考试内容较蒙古人、色目人难度大。后来此种现象逐渐改变,其中在1333年,在所取进士百人中,近六成的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七成娶汉人为妻。这说明(     
A.元朝民族交融趋势加强B.政府放弃民族歧视政策
C.科举成为主要选官途径D.民族矛盾得到极大缓和
2023-03-03更新 | 938次组卷 | 10卷引用:(选择50题)主题03辽宋夏金元多民放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书有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记述

记述

出处

“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者,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其爵名:一为公士,二为上造……十九关内侯,而是为彻侯。”

《史记·秦本纪》

汉武帝即位后,“诏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才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炫鬻者以千数。”

《汉书》

“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

《三国志·魏志》

材料二   隋唐在官吏选拔上最大的贡献是创建了科举制。科举制为自我推荐,即史书所谓的“怀牒自举”,以考试定取舍。唐代能够参加科举考试的有两种人:一是由中央到地方各级学校的在读生员,二是身家清白符合报名条件经州县审查合格的普通百姓。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者记述的选官用官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科举制创建的意义。
8 . 在宋代,皇帝叫官家,丈夫叫官人,顾客叫客官,观众叫看官,几乎弄得无人不官。这种官本位(以官员身份为价值标准)社会文化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宋代(     
A.科举制的发展B.儒学成为官方哲学
C.官员数量众多D.社会身份趋于平等
2023-02-20更新 | 509次组卷 | 4卷引用:考前必会历史题模块一高考历史热点专题一中国古代史热点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材料二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为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故议者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世。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摘编自欧阳修《文忠集》卷113《论逐路取人札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品中正制实行的背景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的表现并简述科举制的兴衰历程。
2023-02-18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好题汇编】期末复习-纲要上 中国古代史(期末真题精选 · 材料分析题60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明代参加武科考试属于卫所子弟的特权。清朝将武科举向府州县民众开放,“各行省山泽猛士,又罗之以科举,所以储采干城之选,至周且当”,文举不中也可以改选武举。由此可见,清代的武科考试(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B.提升了将士的文化水平
C.服务于军事改革迫切需要D.铲除了权贵政治的基础
2023-01-15更新 | 243次组卷 | 3卷引用:考前必会历史题模块一高考历史热点专题一中国古代史热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