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内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三省六部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变化,逐渐向二省和一省转变,三省合属议事、办公、职能取向统一。一方面,皇帝启用年轻官员担任中书门下二品,行使宰相的权力,随着时间的发展,以中书令、尚书令为主的宰相职务其权力渐渐削弱,成为虚职;另一方面,三省分权,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推卸责任,导致效率低下,为了协调各部门的职责,唐代建立了统一的政事堂议事制度。政事堂始设于门下省,唐高宗年间迁于中书省,政事堂也改称为中书门下。

——摘编自张靖《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及变化》

材料二   朱元璋于1382年仿照宋朝制度建立了大学士,这些人都在内廷,所以又称为内阁学士或内阁大学士。其时,内阁学士的官职只有五品,又不能参与机要,在朝廷里的地位并不高。由于这些学士辅政有限,朱元璋很快又否定了这种形式。明成祖即位后,“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此时内阁大学士相比朱元璋时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都是深得成祖信任的心腹,且得以参与机务。但是在官制的设置上,他们仍均为五品以下官员。洪熙、宣德年间,内阁的官职由正五品一跃成为正三品,并且还以六部尚书来兼任,同时获得了对内阁权力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票拟”之权。到了嘉靖朝,首辅制度形成,在朝位座次上,内阁首辅已经超过了尚书。可以说内阁首辅虽无宰相之名但实际上已经拥有了权相的地位。

——摘编自李子龙《论明朝宰相的废除与内阁制度的确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三省六部制发生的变化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述明朝内阁权力的变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据记载,“国朝仍前明之制,以内阁为政府,大学士为宰执。……前明天子拱默,委任左右,故阁臣往往比(结交)中涓(宦官),作威福,营奸利,虽分权于部,而权益重。国朝凝旨有定例,内外大臣言官摺奏,则直达御前,天子亲笔批答,阁臣不得与闻”。以上史料说明
A.明朝内阁为中央决策机构B.明清内阁显著提高行政效率
C.清朝内阁的权力逐渐削弱D.清朝内阁有效防止宦官专权
2022-05-26更新 | 1048次组卷 | 1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松滋市贺炳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明成祖时,阁臣可参与机务,但不置僚属;至仁宗时,用六部尚书侍郎兼殿阁大学士,阁臣权力加重;明宣宗时,内阁有票拟权,有了属官和办公机构,有行使公文的职能。这些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皇权日趋衰弱B.内阁与丞相制一致
C.内阁取代六部D.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