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沉浮欧洲——世界关注的焦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不仅建立在欧洲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的基础上,也建立在欧洲政治革命的基础上……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随着权力的史无前例的集中,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西欧)已成为世界的中心。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表明近代欧洲处于怎样的国际地位?据材料分析欧洲居此地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战争结束时,德、意、日战败国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国内经济百废待举;美、法等战胜国“赢得了战争,输尽了财富”,实力大为削弱……(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沦为二、三流国家。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冷战”,更使欧洲人民终于意识到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了。

——岳麓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Ⅱ)》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促使欧洲人产生“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这一意识的因素是什么?为实现这一梦想,欧洲人有何重大举措?

材料三:下表【表中西欧六国为: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均为欧共体(欧盟)成员】

——数据采编自【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

(3)据表分析,1952—1999年西欧六国经济呈现出了怎样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趋势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17-05-05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广东省仲元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长期奉行的《选举法》(1429年制定)规定,只有年收入在40先令以上的自由农才有资格作为选民。19世纪初,符合规定的选民只有18万人左右,占农村总人口的4%,占城镇总人口的2%不到。对于议员,当选门槛更高,只有年收入20英镑以上的骑士才有资格当选,直接将等级在“骑士”以下的阶层排除在外;17世纪中期颁布的《克拉伦登法典》更是将非国教徒排斥在各级政府之外。19世纪中后期至一战爆发前,英国推行了多次改革,一再降低并最终取消了选举权的财产资格限制,犹太人等少数族裔的政治权利也获得了法律上的认可。

——摘编自阁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标志着全国普选运动开始。同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向社会公布。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统计,全国进行基层普选的地区,通过选民资格审查的人数占选举地区18周岁以上人口总数的97.18%,尤其是农民广泛享有了选举权利。实施普选后,基层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人民更加信赖党和政府,群众和干部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用根本大法的形式,再次确认了公民享有的选举权。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英国选举权主体的变化,并指出其主要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期的英国和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选举制度建设的共同点,并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选举制度建设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哥伦布交换”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交换涉及了很多根本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因为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固然是开天辟地的,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空前的变革和发展……资产阶级无情地打破一切道德和自然的界限,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工资,大量使用雇工和女工。工人劳动条件和居住条件非常恶劣,还经常受到失业的威胁,工人居住区的贫困、疾病和道德沦丧令人触目惊心……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 年 4,605 起,1842 年 31,309 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会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


(1)列举一种从欧洲传入美洲的作物名称。根据材料一,指出与历史上出现过的其他类似的交流相比,“哥伦布交换”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空前的变革和发展”的表现。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中所反映的当时英国的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当局为此在立法领域所采取的努力。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量入以为出”的财政思想,《周礼》里提出要把各地统计数据资料按月、旬、年定期汇总到中央,作为国家管理的依据。秦汉时有地方定期向中央报告财政收支情况的上计制度,建立了全国制度统一、权责明晰的财政制度。唐代时,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预算制度,从编制、审议、下发、执行到最后的绩效审计都有明确的规定。……汉初财政支出中,社会福利支出有十多项,包括了收养孤儿、赈恤鳏寡、放赈救灾等方面;唐代国家财政就在教育、农业生产、杜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开支。

材料二  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高于王权,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征收赋税的原则,保护人民的私有产权等各项权利,国家财政彻底取代王室财政。又经过70年的努力,英国形成了政府行政部门必须每年向国会提交年度预算,获得批准后再执行预算的现代预算制度。在财政压力下,当时国家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借贷和发行债券筹集资金,这要求政府必须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并实行财政账目的公开透明。国家还进行各种直接投资,给予殖民地的开辟、科技创新极大资助,推动经济发展。国家逐步建立了现代税收、预算和国债制度,用于对外殖民开拓,掠夺资源,对内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走向公共财政。

——以上均摘编自史卫《中国古代财政与国家治理的“类现代化”陷阱》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财政体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近代财政体制与中国古代财政体制的不同,并分析其建立的历史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依据史实,学者对近三百年的唐朝171起进谏事件做了统计,纳谏者114次,进谏成功率为68%,从进谏数量与纳谏的成功率来看,太宗朝均首屈一指:进谏37起,魏征“所谏前后二百余事”(《贞观政要》),达数十万言,均能切中皇帝之失。进谏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诸多方面,有些更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例如,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唐太宗宣布长孙无忌、房玄龄、李靖等十余人为各州刺史,让他们的子孙世袭,绝大多数朝臣包括谏官,都坚决反对,李世民终于改弦易辙。

——王春瑜《唐代监察制度特色》

材料二: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议会内阁制的形成,英国议会的质询事项日益增多,逐渐形成了质询制度,并为其他议会内阁制国家所采用,它除了质询者和被质询者之间的问答之外,往往构成议会的议题,产生议会辩论,并可能导致议会对政府提出信任与否的表决,从而导致政府的危机。正如英国法学家詹宁斯所说:“一个议员无论是想要纠正一件错事,还是想要攻击哪个大臣,提出质询的权力总是重要的。它迫使各部在它们的行动中谨慎小心;它能防止一些小小不公平之事,这些事情是如此普遍地和官僚主义连在一起的;它迫使行政人员去注意个人的不平之鸣。”

——《西方发达国家议会监督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进谏事件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议会质询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2019-03-28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2019届高三历史二诊试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3世纪末以来,英国议会的角色不断变化。在封建时代,议会是等级君主制的议事场所。在专制时代,议会是专制王权的统治工具。议会反抗王朝的统治是在斯图亚特时期,那个时候,议会是革命的领导核心……现代民主不是从古典民主发展出来的,它的源头在中世纪。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权力的中心,但民主制度并没有到来。光荣革命解决了一个人统治国家的问题,但创造的是“少数人的统治”,几十个大贵族通过议会来进行统治。这个制度在英国历史上叫“旧制度”。

——钱乘旦《西方“民主”的历史与现实》

材料二托克维尔,乃至以前的柏拉图以及后来的哈耶克的观念失错误;在于此:他们高估了民主制度的“统计”功能,低估了民主所推动的“协商”过程,所以才悲观地预测民主终将导致“多数暴政”和整个社会的“平庸化”……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又可以说美国民主之所以避免了托克维尔所担心的“多数暴政”和“社会平庸化”,正是因为美国国父们将“托克维尔式的悲观”溶入了制宪时的考虑。他们对暴政——无论来自政府还是民众都有着充分的估计和警觉,所以才设计了一个各方“充分制衡”的复杂政治机器……复杂的制衡装置使精英主义和平民权利、理性和利益之间形成一种均衡互动,维系美国200多年来大多数时候的国泰民安。

——刘瑜《民主的细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3世纪末以来英国议会角色的变化并说明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复杂的制衡装置使精英主义和平民权利、理性和利益之间形成一种均衡互动”的?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7 .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外历史上不乏制度、思想、体制创新的典范。制度有所创新,社会就会发展;反之,制度保守,社会就会停滞不前。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人。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担任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具有的真正的才能。                                                                                        ──伯利克里
依据材料一,归纳伯利克里阐述了民主制的什么特点?
材料二 有人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各机关奏事文书多达1660件,也就是说,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207件文书,朱元璋曾感叹:“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皆睡朕未睡。”
(2)造成材料二中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点?
材料三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政治体制的什么特点?简要说明其社会影响。
材料四 ……英国的激进分子提出了更为民主的选举权口号,激励他们为提高英国普通被统治者的政治影响而奋斗。他们还为英国的改革分子展示了组织政治运动的方式以及如何在不引起太多内乱的前提下达到改革的目标。                       ──(英)H.T.迪金森《美国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4)据材料四, 19世纪30年代前期兴起的政治运动是什么?这一运动有何积极影响?
材料五 57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2006年4月21日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
(5)据材料五,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
材料六 公元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携访华团以祝寿为名请求扩大通商。英人不懂中华礼仪,让年迈的乾隆帝深感不爽。但念其为远邦蛮夷,不便计较,御笔一批:“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6)材料六反映了清朝怎样的对外贸易政策?此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16-11-18更新 | 9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江西省吉安三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8 . 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时代的反映,并影响时代的前行方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1世纪,主教们为了教育其管辖区的教士,创办了教会学校。一个世纪以后,以教会学校为基础的早期大学逐渐形成。这些大学是具有合法身份的自治团体,这是它们与众不同的特征。此外,它们不象教会学校那样只有一个文科,另外还有教会法规、民事法律、医学和神学系。文科的全部课程包括三个低级学科(拉丁文法、逻辑和修辞)和四个高级学科(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12世纪,在博洛尼亚、巴黎和牛津出现了第一批大学。随后一个世纪中,在帕多瓦、那不勒斯和萨拉曼卡创办了一些大学;14世纪,在中欧的布拉格、克拉科夫和维也纳也建立了一些大学。
——摘编自《全球通史·1500年前的世界》
(1)根据材料一,说明11—14世纪大学教育的特点。
材料二   1870年后,牛津、剑桥大学的毕业生进入法律界和医学界的人数日益增加,大学开始增设法律教授职位,到19世纪末英国法律界有11%是两所大学的毕业生,而高级律师中则有40%是牛津毕业生。剑桥的医学教育比牛津发达,到1897年剑桥拥有英国最大的医学院,其医学教授是牛津的四倍。1850年剑桥大学设立了自然科学荣誉学位考试,到1900年共有161名学生通过该项考试,这个数字比古典文学高出20%。1894年剑桥又设立了机械科学荣誉学位考试。
——摘编自易红郡《19世纪科学主义与英国高等科技教育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及其主要原因。
材料三 据杨东平先生统计:“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改变了此前以文法科为主的党校和学科结构。通过增设钢铁、地质、矿冶、水利等12个工业专门学院,以及建成机械、电机、化工、土木等比较齐全的工科专业体系,改变了旧中国不能培养配套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落后状况。”
——摘编自《大学的终结——1950年代初期的“院系调整”》
(3)根据材料三,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高等院校调整的特点与作用。
2016-11-27更新 | 89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2014年湖北沙市中学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