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秘密结社是中国民间社会的组织形式之一。清朝前期,义和拳以“反清复明”为宗旨;清中期,演变为以强体健身、自卫身家为宗旨的民间武术团体;清末,则将外国传教士作为斗争目标和袭击对象。义和拳的宗旨演变客观上反映了清朝时期
A.民族危机、阶级矛盾不断加剧
B.外国宗教侵略愈演愈烈的趋势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刻变化
D.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复杂变化

2 .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材料一中国一直以“天朝”自居,从来不把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当作是国家……中英鸦片战争已经打两年了,道光帝居然问大臣这样的问题:英吉利到底在何方向?女王有无婚配?和俄罗斯是否接壤?与新疆有无旱路可通。可笑不?没有国家观念,又何来国旗一说?

“亚罗号事件”是第二次鸿片战争的导火索。这个事件起因就是“华船冒挂洋旗”,和国旗有关。1862年又发生了一起中英水兵斗殴事件。在交步过程中,占尽便宜的英国人硬说船只没有挂国旗,不知道那是中国兵船,拒不负责。恭亲王奕䜣痛定思痛,考虑制定一面旗帜。在曾国藩的建议下,选定三角龙旗。但这并不是国旗,真正国旗的诞生,是在1888年。当时参与过很多外交活动的李鸿章,深感“无旗可挂”的尴尬,于是奏请慈禧太后,选定四角龙旗。《北洋海军章程》中第一次在官万文件中出现了“国旗”这一概念。

——摘自冯玄一《中英水兵斗殴事件,逼出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

材料二1843年中国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形成……到1894年通商口岸共有34个。甲午战争后,列强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增开通商口岸40余处……19世纪末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一些官僚认为自开一些口岸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自1898年到民国年间自开通商口岸达30多处……(至此)可供外国人贸易的口岸达到110个。除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发展起来,绝大多数后来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经济重点和主要城市。

——摘自《近代中国专题研究》

材料三1901年为确定《辛丑条约》的赔款数额,总税务司赫德向列强提供了清朝财政报告,其中收支状况表如下:

岁出数额(千两)岁入数额(千两)
中央和各省的行政费30000田税26500
陆军30000各省杂税1600
海军5000各省杂项收入1000
宫廷花费1100盐税盐厘13500
海关经费3600厘金16000
出使经费1000常关税2700
河道经费940海关税(一般货物)17000
铁路800……
债款开支24000
……
总计101120总计88200

注:“债款开支”中的债务主要是指1895—1898年的三笔外债。“厘金”是一种商业税,盐也是抽厘对象,即“盐厘”。“常关税”为内地货物通过税。

(1)指出清朝前期没有国旗的原因,概括推动清朝后期制定国旗的因素。

(2)归纳通商口岸发展的趋势,分析通商口岸带来的主要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以“从财政收支看清末政治经济状况”为主题解读材料三。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不同角度的信息至少3条);总结和归纳准确、解释完整和分析清晰。

3 . 近代以来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变化反映了中国的沉浮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在慈禧及顽固派的把持下,政治上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经济上不求发展,生活上挥金如土。像为慈禧太后搞“万寿庆典”,官员们竟随意挪用海军建设的军费,大肆挥霍,导致燃料、弹药极度紧缺,北洋舰老化却无钱按原计划购新舰。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不断削减军费预算。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清醒的状态下,迎来了一场命运攸关的战争。所以,在甲午战争中,准备严重不足的中国早已注定损失惨重。

——摘编自《论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材料二   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数不胜数。半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到的奇耻大辱,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节选自《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的胜利》


(2)1937年七七以后,日军对中国人民制造了哪些滔天罪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抗战胜利为什么“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

材料三   19405月,德国进攻西欧,法国败降,英国危急,为日本南进提供了最后时机。而此时的中国战场,八路军正发动百团大战,歼灭日军2万余人,正面战场日伪军伤亡达27万余人。这一年日本陆军中陷于侵华战争就有39个师,占其陆军总兵力的76%。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虽然决心把战争扩大到太平洋和东南亚,但它始终不敢把更多的兵力从中国战场调至太平洋区域作战。1941年年底,日本的总兵力已达到210万人,但仍有140万在中国战场上,太平洋战场上的陆军兵力仅为40万人,这就是说,日本陆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二以上被死死地“钉”在中国战场。

——摘编自《十年来小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综述》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原因。简述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2022-02-06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度尾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显著变化发生在
A.鸦片战争爆发后
B.甲午战争失败后
C.八国联军侵华后
D.武昌起义爆发后
2019-04-05更新 | 277次组卷 | 19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要灭亡中国,《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扶植清政府,实行了“以华治华”,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勾结B.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C.帝国主义力量的相对削弱D.帝国主义的矛盾激化
6 . 下表为《晚清中国学生留日人数表(大约数)》(据《日本留学中国学生题名录》整理)以下对1896~1905年留日学生人数变化的原因,分析有误的是
年代(年)1896189919011902190319041905
人数(人)13143266727124225578000

A.明治维新对中国知识界的吸引B.清末新政大力提倡留学
C.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D.兴中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2017-05-21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