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材料一 中国一直以“天朝”自居,从来不把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当作是国家……中英鸦片战争已经打两年了,道光帝居然问大臣这样的问题:英吉利到底在何方向?女王有无婚配?和俄罗斯是否接壤?与新疆有无旱路可通。可笑不?没有国家观念,又何来国旗一说?
“亚罗号事件”是第二次鸿片战争的导火索。这个事件起因就是“华船冒挂洋旗”,和国旗有关。1862年又发生了一起中英水兵斗殴事件。在交步过程中,占尽便宜的英国人硬说船只没有挂国旗,不知道那是中国兵船,拒不负责。恭亲王奕䜣痛定思痛,考虑制定一面旗帜。在曾国藩的建议下,选定三角龙旗。但这并不是国旗,真正国旗的诞生,是在1888年。当时参与过很多外交活动的李鸿章,深感“无旗可挂”的尴尬,于是奏请慈禧太后,选定四角龙旗。《北洋海军章程》中第一次在官万文件中出现了“国旗”这一概念。
——摘自冯玄一《中英水兵斗殴事件,逼出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
材料二 1843年中国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形成……到1894年通商口岸共有34个。甲午战争后,列强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增开通商口岸40余处……19世纪末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一些官僚认为自开一些口岸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自1898年到民国年间自开通商口岸达30多处……(至此)可供外国人贸易的口岸达到110个。除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发展起来,绝大多数后来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经济重点和主要城市。
——摘自《近代中国专题研究》
材料三 1901年为确定《辛丑条约》的赔款数额,总税务司赫德向列强提供了清朝财政报告,其中收支状况表如下:
岁出
数额(千两)
岁入
数额(千两)
中央和各省的行政费
30000
田税
26500
陆军
30000
各省杂税
1600
海军
5000
各省杂项收入
1000
宫廷花费
1100
盐税盐厘
13500
海关经费
3600
厘金
16000
出使经费
1000
常关税
2700
河道经费
940
海关税(一般货物)
17000
铁路
800
……
债款开支
24000
……
总计
101120
总计
88200
注:“债款开支”中的债务主要是指1895—1898年的三笔外债。 “厘金”是一种商业税,盐也是抽厘对象,即“盐厘”。 “常关税”为内地货物通过税。
(1)为什么在清朝前期没有国旗?哪些因素推动了清朝后期制定国旗?
(2)归纳通商口岸发展的趋势,分析通商口岸带来的主要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以“从财政收支看清末政治经济状况”为主题,解读材料三?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不同角度的信息至少3条)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16-12-13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江西九江一中高一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2 . 1881年,清廷开始通过电报对地方下达谕旨。某年清廷宣战上谕,被上海电报总局督办盛宣怀与南方督抚们商议后决定“廿六等日明旨二道……致碍东南大……飞饬各局,不准宣扬。”这反映了
A.湘淮系官僚集团开始崛起B.维新变法受到守旧派阻挠
C.中央集权遭到了严重削弱D.中枢行政机构发生了变化
3 . 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显著变化发生在
A.鸦片战争爆发后
B.甲午战争失败后
C.八国联军侵华后
D.武昌起义爆发后
2019-04-05更新 | 277次组卷 | 19卷引用: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甲午战争前,有人认为《申报》是中外流氓所办的报纸,但甲午战争后《申报》成为时务的入门书,凡是有志前进的都不可不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关注时局渴求新知
B.江浙地区地方性报纸的出现
C.维新人士办报热情高涨
D.《申报》是影响最大的报纸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最恨和约,误国误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书《义和团》

材料二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

材料三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往西安,在西逃途中发布“剿匪谕旨”,下令铲除义和团。

材料四无论欧美日本诸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中国土地广阔,民气坚劲。”“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瓦德西拳乱笔记》

(1)材料一中的“和约”指什么?结合材料一概括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原因。

(2)如何评价材料一中的“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3)从材料二、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有何变化?

(4)结合材料四分析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2017-12-20更新 | 47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