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下图所示是两个国家在近代中国进口贸易额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甲、乙分别是(     
A.美国、德国B.日本、美国C.英国、日本D.法国、英国
2 . 《万国公报》是由英美传教士主办的教会刊物。甲午战争前后,该报系统报道战争全程,并在对时局的评论中袒日排俄、抨击清政府腐朽无能、宣扬变法。1896年,其发行量迅速增加,“购阅者大都达官贵介名士商绅”。材料表明当时
A.外媒报道相对客观公正
B.民众爱国意识迅速觉醒
C.教会左右清廷政治变革
D.民族危机推动西学东渐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条约口岸是一个具有双层作用的历史存在,作为强权政治的产物,它对中国的国家主权构成了侵害;作为一个社会窗口,它又展示了西方近代化事物。

——杨天宏《近代中国自开商埠》

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扈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马关条约》

材料三1840年到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就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史关系,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评价。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于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

——屈勒味林《英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展示了,指出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说出中国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最多的不平等条约。分析通商口岸对中国的双重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马关条约》被迫开放的四个通商口岸。根据材料内容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经济上侵略中国进入什么阶段?
(3)材料三中毛泽东是运用什么史观来观察近代通商口岸的影响的?并运用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来评价通商口岸。
2019-01-18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玉门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