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91 道试题
1 . 【公车上书】

材料一: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及其已公开发表过的档案文献,“公车上书”是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是由政治高层发动、京官组织的上书,其数量多达31件,签名的举人多达1555人次,且上书已达御前;另一个是由康有为组织的18行省举人联名上书,那是一次流产的政治事件。

——据茅海建《“公车上书”考证补》整理

材料二:当时上书反对签订条约的远不止公车们,先是大批现职官员从4月14日就开始接连上奏,4月30日起,都察院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仅5月2日那天,就接到七省举人的八批公呈,签名者342人;这样转奏到5月8日才结束,上书总量31件,签名者1555人,其中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只是诸多上书中的一件。

——据姜鸣《天公不语对枯棋》整理

材料三:《公车上书》的部分内容:

窃闻与日本议和,有()之说。阅《上海新报》,天下震动。……不揣狂愚,统筹大计,近之为可和可战,而必不致割地、弃民之策;远之为可富可强,而断无敌国外患之来。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

窃以为今之为治,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当以列国并立之势治天下,不当以一统垂裳之势治天下。……《易》曰:“穷则变,变则通。”董仲舒曰:“为政不调,甚者更张,乃可谓理。”若谓祖宗之法不可变,则我世祖章皇帝何尝不变太宗文皇帝之法哉?……

不揣狂愚,窃为皇上筹自强之策,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变之之法,富国为先。……夫富国之法有六:曰钞法,曰铁路,曰机器轮舟,曰开矿,曰铸银,曰邮政。

……


(1)“公车上书”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2)材料三中的①具体应包括哪些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公车上书”这一事件?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呜呼!①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夫世之变也,莫知其所由然,强而名之曰运会。运会既成,虽圣人无所为力,盖圣人亦运会中之一物。既为其中之一物,谓能取运会而转移之,无是理也。②彼圣人者,特知运会之所由趋,而逆睹其流极。唯知其所由趋,故后天而奉天时;唯逆睹其流极,故先天而天不违。于是裁成辅相,而置天下于至安。后之人从而观其成功,遂若圣人真能转移运会也者,而不知圣人之初无有事也。即如今日中倭之搆难,究所由来,夫岂一朝一夕之故也哉!

——严复《论世变之亟》,《直报》1895年2月4日

材料二   ③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群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④自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并发俄人蚕食东方之阴谋,称道日本变法致强之故事,请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当时举京师之人,咸以康为病狂,大臣阻格,不为代达。康乃归广东开塾讲学,以实学教授弟子,⑤及乙未(1895年)之役,复至京师,将有所陈,适和议甫就,乃上万言书,力陈变法之不可缓。谓宜乘和议既定,国耻方新之时,下哀痛之诏,作士民之气,则转败为功,重建国基,亦自易易。书中言改革之条理甚详。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冲击。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
3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方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材料二: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撤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三: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2019-09-0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德庆县孔子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背景:
随着________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不断高涨。义和团打着“________”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的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________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
概况:联军在________登陆,从________进犯北京,8月攻陷________,慈禧太后带着________出逃到西安。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
(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了________。——中国________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内容影响
①赔:①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使中国的________受到外国控制。
②设:________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
③拆:________________广大地区,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④惩:④清政府彻底成为________
________
⑤改:
⑤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2019-10-16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知识点默写(2)(选修+必修)
5 . 甲午中日战争
(1)黄海海战:
①背景:是________中双方的一次海战。②经过:爱国将领________等率官兵英勇作战。
③结果。但李鸿章避战保船,使日军________。最终在________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马关条约》________
A、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准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B、影响:①割地使中国________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刺激了________;②________加重了人民负担;③新通商口岸的开放使________。④允许列强在华投资办厂,扩大了________,严重阻碍________。⑤中国社会________的程度________了。
(3)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
①背景1895年,甲午战败,《马关条约》割________给日本。
②领导及军队:爱国志士________组织义军,与________领导的清军抗击日军。
2019-10-16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知识点默写(2)(选修+必修)
6 .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反侵略、民主的历史,解读以下四段材料

材料一、1840年春英国议会在辩论中国对中国的出兵是否合理的问题时,“反对派拒绝支持以一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进行战争”,反对政府的政策。

材料二、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如果曲解理由与正义的观念,现在我们不去为我们和他们之间商务关系上的合理利益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唐吉·坷德了。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士不可估量的。”

——《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1)材料一中的“反对派”为何反对政府的政策?(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概括莫克·维卡表达的主要观点。
(3)综合两段材料,分析“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以及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实目的。

材料四、进行了近三十年的自强运动,中国在海、陆两方面却落得这种耻辱的失败,使李鸿章面临严厉的批评和指责。他辩解说,但靠他的北洋舰队和淮军来对抗日本全国的力量,在国内没有强大背景的支持下,自然无法取胜。尽管如此辩解,李鸿章还是遭到辞职,贬谪,还被削去了象征皇帝特殊恩宠的黄马褂;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4)根据材料四及其所学知识,为什么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在“未战之前,就胜负已定”?
2019-09-26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英国政府再也不能利用中国来扼制俄国在东北亚的扩张了,因此英国转而加强对日本的支持。俄国策划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使日俄矛盾迅速激化。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俄国极力主张各国尽快撤兵,而自己却企图永远霸占中国东北,并进一步控制新疆、蒙古,拒不撤兵。之后,英日之间走上了订立同盟之路。经反复磋商,1902年1月,英日在伦敦签署了《英日同盟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两国相互承认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殊权益,若两国中任何一国的利益在中朝受到侵犯或与第三者发生战争时,另一国严守中立。如有第四国或更多国家帮助交战对方作战时,缔约国一方应出兵援助。在此情况下,俄国为摆脱外交困境,与法国在1902年3月发表联合声明,“如其他列强的侵略行为或中国国内再度发生动乱,并对俄法两国政府的利益构成威胁时,将就保卫此等利益的手段进行磋商。”

——摘编自马建标《“英日同盟”的阴影与一战时期的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日同盟条约》签署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日同盟条约)的实质及影响
8 . 北京一次会试期间,台湾举人汪春源上书朝廷沉痛指出:“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眺之手,则天下人心必将瓦解.此后谁肯为皇上出力乎!”此上书的历史背景是
A.《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B.《北京条约》割九龙给英国
C.《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D.《辛丑条约》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9 .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百姓争先恐后应募日军的招工,盼望能获得一份差事这直接反映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     
A.自然经济瓦解背景下中国百姓生存堪忧
B.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C.当时的中国人缺乏对日本的正确认识
D.国民普遍缺乏民族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
10 . 立誓“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的背景是清朝签订了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019-08-2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