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来,中国进行了多次学制改革,逐步引领教育走向近代化。
材料一
1904年1月,清政府推出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人主持修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农历癸卯年,史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明确设定 了各类学堂及其培养目标。如表所示:

——摘自《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材料二
1922年9月,北洋政府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对提案稍作修改后,提交 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八届年会再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学制改革案》,于同年11月1日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这就是“壬戌学制”。它是五四运动教 育改革的一个成果结晶,也是集国内外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于一体的产物。壬戌 学制采用当时美国一些州已经实行了 10 多年的“六三三制”,它的颁布施行,标 志着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壬戌学制”以七项标准作为改革的指导思 想,即:(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
(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各 地方伸缩余地。

——许静《浅议壬戌学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癸卯学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壬戌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何新变 化,并对壬戌学制进行评析。
2017-08-3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年4月广西玉林市容县高中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一)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虽然这场战争没有八国联军带来的记忆那么深刻,也没有甲午战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但是,作为签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一场战争,鸦片战争的意义无疑十分重大。

——摘编自弗里曼《清朝能在禁绝鸦片的同时避免战争吗?》

材料二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也。

材料三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以来,重用宦官,偏听偏信,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加上吏治腐败,使国运岌岌可危。李鸿章奉命创建海军,建设国防力量,虽学习西方之经验,但只学其表皮,未触实质。而慈禧太后竟将海军之大量军费挪用,作为修建三海及颐和园之用款。……自光绪十五年至甲午中日战争六年间(18891894年),竟然只舰未添。原来清政府的海军位居亚洲第一、世界前列,此时已被日本赶超……日本几乎所有主力舰船都已安装速射炮。

——摘编自罗援《甲午战争惨败的十大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上述内容出自哪一纲领性文件,并对其进行评价。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对文书传发、保管的各个环节都有严密的法令规定。官署都有专门吏员收发登录文书,并按法令规定对文书建立副本存档、待查,像“兰台令第卅三”就是收发簿上的编号。秦之“书府”、汉之“石渠阁”都是重要的档案馆。这些档案传承着历朝的典章制度和政治经验,《论衡·别通》记载:“萧何(西汉丞相)入秦,收拾文书。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古罗马时期,罗马法规定只有具有法人地位的个人和机构才有权力建立档案馆。当时由专门的司书和档案员负责整理保管,对档案分类登记、编订册号、张号和目录。很多档案被收录进入城市法典之中,官员经常利用档案审理案件,或者利用国家收支账目档案处理财政问题。档案工作者被誉为“城市的卫士”。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及《中国大百科全书》等

材料二 《北京条约》签订之后,咸丰帝仍拒绝英法公使向其进递国书(国家间往来或共同议定的文书;在近代也指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署名的递交给所驻国元首的文书),其谕旨曰:“此次夷务步步不得手,至令夷酋面见朕弟,已属不成事体。若复任其肆行无忌,我大清尚有人耶!"

1901年,《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1902年,光绪皇帝按规定程序接受了各国使节递交的国书。

材料三 美国总统发表国情咨文的传统可追溯到1790年。那一年华盛顿按宪法要求发表了当时被称作“年度咨文”的报告。宪法第二条第三节规定,总统"应不时向国会报告国情,并将他认为必要和适宜的议案提交国会审议”。华盛顿及其继任约翰·亚当斯是按照独立前在英国国王统治时期的方式,通过盛大隆重的礼仪亲自发表国情咨文演说。但是,第三任总统杰斐逊感到这种过分的排场与新生的民主共和国极不相称。他讥讽地称这种做法为“御座上的演说”,并以呈送书面咨文的形式取代亲自演说。

——《美国总统发表国情咨文的历史由来》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与古罗马在文书档案管理上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王朝外交出现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美国国情咨文制度的发展如何体现了民主精神。
2023-05-30更新 | 163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三)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

——摘编自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材料三   1954—1955年采取的温和而缓慢的,但却是稳步的国内发展计划也反映在那时中国的对外政策中……周恩来开完会回国的时候,他因人们普遍赞扬中国在其第一次重大国际会议上的表现而受到鼓舞……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国家通过哪些条约“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给中国社会带来何种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的建交方式;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的外交方针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恩来参加的会议,并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取得的成就。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日关系概况

时期

政治

经济

文化

东汉

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赐赠汉委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隋唐

互遣使节、仿照唐制。
日本效仿中国隋唐的封建制度实行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贸易往来频繁。

学习建筑

教授儒学

宋元

忽必烈大军两次征日失败后,放弃征服计划,两国终无国家往来。南宋和日本交往频繁元代海船直通日本。

明清

明朝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涌现抗倭英雄:戚继光、俞大猷。
清朝前期,闭关锁国,中日交往基本断绝。
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重要纽带。

——以上史料摘编自论文《中日两国古代关系的性质与特征》,2011年《史学月刊》

材料二 近代中日关系概况

清政府统治时期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900—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
1904—1905年,日俄战争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扶植地方军阀势力、大力对中国进行资本、商品输出
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或局部侵华
1932年,建立伪满州国
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
1937年,全面侵华

——以上史料摘编自论文《中日两国古代关系的性质与特征》,2011年《史学月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日关系的基本特征。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历史上中日关系有何规律性认识。
2023-04-1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A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世纪下半叶,“文明”成为反映西方优越性的概念。西方借口日本是“半文明”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日本享有特权。对此,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政府和知识分子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用“文明”话语来动员、宣传战争,并利用西方报刊来展示自己的“文明”形象,宣称战争并非由于日本的扩张,而是为了保卫日本“进步”不受中国的妨碍。日本政府还采取贿赂收买欧美通讯社的办法来影响舆论。《马关条约》签订后,美国国务卿葛礼山评论道:“在旧体制下,外国商品进入中国除交常规关税外,当商品运入内地,还要征收一种额外的税。日本打破这一壁垒,这不只是为了个人目的,而是为了广大文明国家的利益。”日本凭借其宣传、公关及在战场上的有利地位,成功操纵了“文明”话语,得到美国舆论的支持。中国则被贴上“野蛮”和“妨碍进步”的标签而被污名化,丧失了对日战争的正义性。

       ——摘编自刘文明《“文明”话语与甲午战争——以美日报刊舆论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得到美国舆论支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利用“文明”话语大肆进行宣传的动机。
2023-03-14更新 | 167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桂林、河池、防城港三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大门。随后西方列强接踵而来,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然而,面对强敌,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积极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中共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与图一、图二和图三相关的列强侵华战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近代史上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探索抗争的主要史实(各举一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图二和图四两种不同场景的主要原因。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日本迅速侵入朝鲜和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人们对中国陆海军优势的幻想立马破灭。与中法战争时双方的决策都犹疑不定的情况不同,中日战争从一开始就被日本发动的、以决心攻占北京为目标的一连串攻势所左右。中日战争的结局清楚地和富于戏剧性地暴露了中国军事准备的失败和日本军事准备的有效性。

——摘编自[美]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使日本迈出了武力崛起的第一步。战后,日本凭借来自中国的赔款,国家财政规模急剧扩大,开始了以俄国为假想敌的新一轮扩军备战,准备迈出武力崛起的第二步。战争赔款在日本迅速转变为资本,为兴办以八幡制铁所为标志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提供了动力。同时,增设纺织工厂、延伸铁道、修筑港口、创办银行、开发矿山、开发北海道等项目纷纷上马。

——摘编自宋成有《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历史的拐点与东亚国际格局》


(1)概括清朝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2)简析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9 . 【留学教育与近代中国】

材料一   甲午战争的惨败、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订、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激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战争促使晚清留学教育结束了20多年的徘徊局面,以异常迅猛的态势展开。……留日学生从1896年的13名迅速增加到1904年的2400余人、1906年的12000多名,形成了规模空前的留日热潮。留日热潮的产生归结起来,一方面与清政府“以敌为师”“师日制日”的留学政策有关,另一方面与日本政府推行的“吸引”政策有关。洋务派的张之洞在1898年《劝学篇》中专设《游学》一章,论述游学日本的必要性。他指出,日本迅速强盛的原因在于有一批出洋留学的人才,他还列出了留学日本的五大优点。……与此同时,日本政府以“倍敦友谊”“代培人才”为幌子,采取“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政策,以达到逐步控制中国的目的。

材料二   晚清大规模的留学日本热潮进一步打破了文化教育上的封闭状况,通过日本输入西学,介绍了先进文化和思想,促进了中国教育变革。更重要的是,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留日学生组织了政治群体,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他们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作出了卓越贡献。可以说,1911年之前留学教育的最大成果来自留日浪潮,它直接为辛亥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留日学生邹容、陈天华的著作《革命军》《猛回头》等为反清革命提供了精神武器,黄兴、宋教仁等成为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此外,陈独秀、李大钊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鲁迅成为著名思想家,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贡献卓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蒋凯、徐铁英《近代以来中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留日热潮”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留日教育”对近代中国的历史意义。
2023-02-18更新 | 124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2022-2023学年高一2月调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克林德碑”牌坊(如下图所示)横跨在繁华的东单北大街上,它于1901年6月25日开工,1903年1月8日竣工,采用汉白玉蓝琉璃瓦庞殿顶式,形制是四柱三间七楼,单文用了拉丁文、德文、汉文三种文字,表达了清朝皇帝对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杀的惋惜。


材料二1900年6月,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前往清政府总理衙门时,途经东单牌楼,与清军发生冲突,被当场击毙,这就是“克林德事件”。1901年,醇亲王载沣作为专使大臣,代表中国政府就克林德被杀一事赴德国谢罪致歉。之后,清政府在克林德被害处建立牌坊,即“克林德碑”。1918年一战结束后,北京人将其改名为“公理战胜碑”,并将其由东单迁移至中央公园。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颜仪民《克林德碑——公理战胜碑——保卫和平牌坊》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克林德碑”建立和改名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克林德碑”更名为“公理战胜碑”的认识。
2023-02-18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