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政治史起于1840年前后的鸦片战争,讫于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新中国成立后,1950—1966年为晚清政治史新体系构建阶段。这一时期晚清政治史研究的一个变化是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晚清政治史的研究完全从清史学科中剥离出来,归属于中国近代史学科范畴;另一重大变化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将现代化叙事模式当作资产阶级史观加以批判和摒弃,构建起一个纯粹的革命史体系。这个革命史体系以阶级斗争为主线,以“两个过程”为基本发展线索,揭示晚清中国半殖民地化和半封建化过程,突出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过程,并以“三次革命高潮”和“八大事件”为具体内容。“三次革命高潮”,即第一次为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第二次为戊戌变法和义和团反帝运动,第三次为辛亥革命。“八大事件”,即两次鸦片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这一时期的国内晚清政治史研究,都是在这一体系之下展开的。但在“八大事件”的研究中,洋务运动虽然历经30余年,在晚清历史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但由于是清朝统治阶级发动,未被列入“三次革命高潮”序列,因此并不受学界重视。同样,清末最后十年新政作为辛亥革命的对立面,几乎被学术界忽视。

——摘编自崔志海《晚清政治史研究70年回眸与展望》


(1)指出这一时期晚清政治史研究的主要依据,并概括其突出特征。
(2)试以“晚清时期政治史”为单元标题,重新构建一个不少于4课内容的“目录摘编”。(要求:时空、事件逻辑清晰,内容须包括“课时”、“子目”标题以及材料中的史实)
2021-12-29更新 | 329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中国近现代外交经历了由屈辱走向辉煌的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关于鸦片问题,双方争论异常激烈,只好采取暂时的妥协政策——“罂粟小姐”成了黑户——英国只能暗地里进行鸦片交易、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清政府迫于英国强大武力的威慑,无奈地同意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运动,国力得到了巨大提高,开始了与中国争夺朝鲜宗主权的斗争。李鸿章在国力虚弱的情形下,积极主张朝鲜与西方列强签订条约,以此来制约日本对朝鲜的侵略。但在甲午战败后,中国在签订的城下之约中丧失大量的权益,包括对朝鲜的宗主权。

——摘编自李胜臣《中国近代外交的特征及成因探析》

材料二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政府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采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118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的外交与近代外交相比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意义。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   可恨那满洲政府……死死不肯变法,到了戊戌年才有新机,又把新政推翻,把那些维新志士杀的杀,逐的……及到庚子年闹出了弥天大祸,才晓得一味守旧万万不可,稍稍行了些皮毛新政。其实何曾行过,不过借此掩饰国民的耳目,讨讨洋人的喜欢罢了。不但没有放了一线的光明,那黑暗倒反加了几倍。

到了今日,中国的病遂成了不治之症。

——陈天华《猛回头》

材料三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略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


(1)简析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的含义。
(2)指出材料中涉及了近代中国的哪些重大事件?
(3)依据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从近代化的角度,指出甲午战争与鸦片战争相比有何主要不同。
(4)由材料四可以看出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日关系概况

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东汉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赐赠“汉委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隋唐互遣使节、仿照唐制。
日本效仿中国隋唐的封建制度实行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贸易往来频繁。学习
建筑
教授
儒学
宋元忽必烈大军两次征日失败后,放弃征服计划,两国终无国家往来。南宋和日本交往频繁元代海船直通日本。
明清明朝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涌现抗倭英雄:戚继光、俞大猷。
清朝前期,闭关锁国,中日交往基本断绝。
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重要纽带。

——以上史料摘编自论文《中日两国古代关系的性质与特征》,2011年《史学月刊》

材料二   近代中日关系概况

清政府统治时期18941895年,①
19001901年,②
19041905年,日俄战争.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扶植地方军阀势力、大力对中国进行资本、商品输出
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31年,③
1932年,建立伪满州国
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
1937年,全面侵华

——以上史料摘编自论文《中日两国古代关系的性质与特征》,2011年《史学月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日关系的基本特征。
(2)材料二表格中①②③应填写哪些战争或事件?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历史上中日关系有何规律性认识。
2021-12-04更新 | 91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绵阳东辰国际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所示为1895年和1931年中国各区域港口进出口贸易值及占全国的百分比。

地区1895年海关进出口贸易值1931年海关进出口贸易值
进出口贸易值占全国份额(%)进出口贸易值占全国份额(%)
东北54424141.766968740017.0
华北172142815.267453599417.1
上海16883994751.1134480349034.2
长江流域(不含上海)68491872.154050246113.8
华南13179754239.970590880217.9
全国合计330143371100.03935438147100.0

——摘编自茅家琦等《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

材料二 近代中国各区域口岸进出口贸易值在全国贸易总量中所占的份额,可以甲午战争之后的几年(1895-1915年)为界限,分成前后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上海常占全国份额的半数,华南诸港约占40%。甲午战争以后,口岸贸易的发展呈现出北部的华北和东北、中部的长江流域快于其他区域口岸的趋势。到1931年,华北、东北和长江流域的口岸在全国进出口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已有了极大的提高。华北、东北和长江流域商品经济的较大发展以及日本在这些区域政治经济势力的迅速增长,是我国港口格局发生重大改变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吴松弟《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和主要贸易港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格局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格局变化的成因。
2022-05-25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2届新高考全真模拟卷(一)历史试题
6 . 殖民扩张

材料一   16世纪的修道士卡萨斯有关西班牙殖民者屠杀印第安人的一段记载

西班牙殖民者在登陆的岛屿上屠杀了无数印第安人,制造了巨大的灾难。他们掳掠印第安人的妻小,奴役蹂躏他们。整个岛屿全部被摧毁,一片荒凉。

——摘编自卡萨斯《西印度毁灭述略》

材料二   殖民制度大大地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是资本积聚的强有力的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以及由市场垄断所引起的成倍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

——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

材料三   我们满怀义愤和民族情感对帝国主义的历史罪恶已经作过无数次的谴责,批判、声讨……它裁决了历史上的正义和非正义。但是,伦理观念只能说明历史的一个方面。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用,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提炼材料三中的观点,综合材料及所学对其进行评析。要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5-20更新 | 295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对国人的触动可谓微乎其微。这场战争的战场只是在上海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与英、美、法签订的那些不平等条约在当时国人的眼中也不是那么严重的损失,如割让给英国的香港岛对于庞大的中华帝国来说不过是一个区区弹丸之地,至于贻害无穷的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更是无足轻重……

——摘编自刘悦斌《晚清国人对中外关系认识的变化及应对

——从“华夷秩序”到“战国秩序”》

材料二   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改革之下成了亚洲唯一个世界列强,而作为当事人的清政府,他们的核心利益却还是维持满人的统治,延续大清的正统。所以,翁同稣可以因为限制汉人官员的力量砍掉北洋水师的经费……翁同稣跟李鸿章有矛盾,甚至在某地尚未失守时,谎报朝廷说已经失守。而慈禧办寿也可以为了热闹不要那艘后来成为日本联合舰队主力舰的吉野号,因为对清廷来说,卸磨杀驴也好,割地赔款也好,这些只是肌肤之痛。只要大清正统还在,祖宗之法不变,一切都还好说。这也是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之后,当日本用商船将活下来的976名清军战俘送还的时候,正在忙着给慈禧过大寿的清廷认为这些被俘的人属于不祥之人,甚至将军官革职,士兵遣散。

——摘编自《原来这才是甲午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我们都被电视剧骗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对国人触动微乎其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前夕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匡天下。

——孔子《论语·宪问》

天下“定于一”

——孟子《孟子·梁惠王上》

四海之内若一家。

——荀子《荀子·王制》

材料二

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发布了重建布达拉宫的差役令,……红宫最大的宫殿就是五世达赖喇嘛灵塔享堂——司西平措殿,殿四周绘满了绚丽多彩的壁画,描绘西藏历史上卓越政治家五世达赖喇嘛的终生事迹,其中在北京朝觐清顺治皇帝的宏大场面被画在突出的地位。这是一幅系列壁画,有其“起程”“征途”“进京”“觐见”“赐宴”“游乐”“观剧”“说法”等各项活动和顺治皇帝派大臣霞古达热康迎至青海,赏赐乘坐金顶黄桥入都等欢迎场面。壁画藏文题记中这样描述道:五世达赖喇嘛“远离圣驾之前,下马徒步”,“皇上于十步远外下舆,执手问候”,绘声绘色地记录了这次极为重要的政治事件。

——摘编自郭卫平《从布达拉宫看西藏地方与祖国的关系》

材料三 割台消息传至,台人“奔走相告,聚哭于市,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声称“誓不从倭”。五月底,日军自基隆东北登陆,台湾义勇屡歼日军。十月二十一日,日军入台南。“不及万人的义勇军及黑旗军对抗数万人,明知势不相侔,仍能喋血奋战四月有余。日军初以唾手可得台湾,及遭到勇猛抵抗,伤亡惨重,乃肆行屠杀,抢掠奸淫,所至人亡家破。台湾虽然沦陷,台人仍然不屈,在日本统治的半世纪中,台人的反日运动,始终未曾停止。”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979年,邓小平在元旦讲话中申明了收复台湾的重要性。几天后,他对参议员萨姆·努恩率领的美国参议院代表团说,中国不排除使用武力收复台湾,否则就等于捆住自己的手脚,使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变得不可能。……1980年,邓小平在说明未来十年的主要目标时,再次将统一台湾作为目标之一。在与美国进行关系正常化谈判时,邓预期台湾将在几年内回归大陆。……历史上的先例也为邓小平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希望。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1)依据材料一,概括他们思想的共同之处,指出这一“共同之处”在董仲舒思想中的体现。
(2)用一句话说明布达拉宫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达赖与顺治帝的关系,并以布达拉宫所藏文物说明西藏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选择作答:①结合材料和所学,写出反割台斗争中的义军首领。从维护国家主权的角度,分析台湾人民坚持斗争的意义。②写出大陆首次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及其内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邓预期台湾将在几年内回归大陆”的有利因素。
2022-04-24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22届高三4月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不平等条约往往是强国通过武力以及其他各种手段胁迫弱国,将本国单方面的要求和权利逼使弱国以条约的形式予以承认,并要求弱国严格履行相关义务。因此,不平等条约都是强国获利,弱国则受到严重伤害,甚至丧失国家主权而沦为强国的附属国。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基本上都是属于这种不平等的条约,故而对中国的危害极大。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争的失败, 深深刺痛了中国人因循守旧和麻木的神经,并在事实上直接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突变。 甲午战争不仅促成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更重要的是让当时中国的政治精英同时意识到了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极端重要性。

——摘编自孙军《试论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材料二


五色旗,又称五族共和旗,中华民国国旗,旗面按顺序为红、黄、蓝、白、黑的五色横条,分别表示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象征着这五族共和。

材料三   抗战期间,中国人民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是空前的、也是高度自觉的。民族危亡激发了人民群众对于民族国家的强烈认同,并且奋力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同时,中国在反对法西斯主义的国际舞台上,通过全国人民在抗击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斗争,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地位,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援助。

——摘编自宋黎明《中华民族认同与全民抗战》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用材料二的史实证明这一观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抗战期间和抗战胜利后,收回中华民族利益的具体事例。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中国走向民族独立的重要作用。
2021-04-16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