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91 道试题
1 . 男女双性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纵观中国女性的生存轨迹,在近代以前的私有制社会中……女性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因而女性只有单一的家庭角色定位,即在家中扮好“贤妻”、“良母”的角色,相夫教子。这是一种典型的家庭主妇角色,女性最高的人生价值、道德规范就是做一个贤妻良母……这种价值观的形成是长期经济生活、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
——《论戊戌维新至五四时期的女性角色定位》
(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根源。
材料二 近代不同时期中国女性角色定位和价值取向变化简表:

(2)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女性角色定位和价值取向变化的特点,并结合相关背景知识,扼要归纳中国近代女性角色定位变化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以“我看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为题,写一篇不超过100字的短文,谈谈你的认识。
2014-10-20更新 | 2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山东临沂市某重点中学高三上期十月月考历史试卷
2 .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袁伟时为何认为甲午战争中“没有赢家”?
材料二 华盛顿会议诸条约构成的华盛顿体系标志着美日在远东角逐均势的形成,美国通过会议拆散了英日同盟,使“门户开放”原则在东亚在此得以遵循,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日本的扩张,改善了美国在东亚的战略地位。日本虽然吐出了一些既得利益,但也迫使美国在太平洋防御上做出了让步,同时列强也承认了日本在远东太平洋上的一些权益。
——马龙《论华盛顿体系下的美日和平与冲突》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日在华盛顿会议上各自获得的利益。
材料三 《杀鸡儆猴图》是我国杰出漫画家张乐平的漫画作品(右图)。该漫画刊登于1937年10月23日《战时画刊》上。
(3)下图漫画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请概述其历史事实,并分析该事件对当时中国政局产生的影响。

材料四 二战以后,日本在战败和被美军占领的特殊条件下,选择了一条作为“通商国家”而生存与发展的道路,形成了以“经济立国”为核心的国家战略。在外交上,战后日本实施的是“典型的小国外交”。……1983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发表了关于争当政治大国的言论,他在一次演说中说:“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不仅增加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增加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
——金熙德《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背景、理念与论争》
(4)用一句话说明材料四中“典型的小国外交”的含义,并分析日本从“小国外交”转变为“大国战略”的原因。
2013-10-15更新 | 9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浙江省效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始考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克林德碑”牌坊(如下图所示)横跨在繁华的东单北大街上,它于1901年6月25日开工,1903年1月8日竣工,采用汉白玉蓝琉璃瓦庞殿顶式,形制是四柱三间七楼,单文用了拉丁文、德文、汉文三种文字,表达了清朝皇帝对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杀的惋惜。


材料二1900年6月,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前往清政府总理衙门时,途经东单牌楼,与清军发生冲突,被当场击毙,这就是“克林德事件”。1901年,醇亲王载沣作为专使大臣,代表中国政府就克林德被杀一事赴德国谢罪致歉。之后,清政府在克林德被害处建立牌坊,即“克林德碑”。1918年一战结束后,北京人将其改名为“公理战胜碑”,并将其由东单迁移至中央公园。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颜仪民《克林德碑——公理战胜碑——保卫和平牌坊》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克林德碑”建立和改名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克林德碑”更名为“公理战胜碑”的认识。
2023-02-18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近代某一时期,清政府在“恐日”“仇日”情绪的支配下,实行“联俄制日”。随后中俄签订《中俄密约》等条约,结果竟使俄国逐步把东三省变成其势力范围。这种局面出现的背景是(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B.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C.清政府甲午中日战争战败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19世纪后半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不断深入。其强化入侵者的政治特权,欺压挟持官府,非法干涉政务,侵占房产土地,盘削中国民众。此外,教会还庇护恶徒,大力宣扬基督教,诋毁中国传统文化。材料可用来探讨(     
A.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影响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条件
C.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D.列强推行“以华制华”的表现
6 . 甲午一战,日本以彻底的西学打败了中国不彻底的西学,在这一特定的背景下,不仅一部分洋务派承认了维新之必要,连一部分顽固派也开始接受了洋务运动的东西。材料意在说明甲午战争(     
A.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B.加深了中国社会的民族危机
C.弥合了各救国方案间的分歧D.动摇了晚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2022-06-24更新 | 511次组卷 | 12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材料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迫使日本退还辽东半岛,日本统治阶级认为是“千古未有之大辱”,下决心对俄一战而称霸东洋。沙俄方面也在不断增强它在远东的陆海军兵力。1900年,八国联军出兵中国,俄国以“保护”侨民和中东铁路为借口一举占领东北三省,但后来却拒不撤兵。这引起了日本和英国的强烈不满。19021月,日英两国缔结了针对俄国的《日英同盟条约》。19042月,日本不宣而战。19053月,日俄军队在沈阳附近决战,日军获胜。海战方面,俄国舰队被全部歼灭。19059月,在美国的调停下,日、俄双方签订《朴次茅斯和约》,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独占利益,将辽东半岛(包括旅顺、大连)的租借权、南满铁路及有关特权均无偿转让给日本,将库页岛南部及其附近岛屿让给日本。日俄战争是日本和俄国为争夺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统治权所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俄国战败,加速了1905年革命的到来。日本战胜俄国,给整个亚洲以闪电一般的影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俄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俄战争产生的历史影响。
2022-05-01更新 | 130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国时期东吴黄龙二年正月,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等人到达夷洲,吴军征服了许多山夷部落。
隋代隋大业三年,隋炀帝派朱宽到流求招抚当地土著;大业六年,流求正式归顺隋朝。
南宋平湖(澎湖)已隶属泉州管辖,中国开始对澎湖正式驻军。
元代元世祖至元年间,设澎湖巡检司,隶属泉州晋江县。
明代明太祖洪武初,琉球岛中山王受明册封,成为明的藩属,台湾改称为“小琉球”;17世纪初期,荷兰人侵占台湾,明军多次抗击获胜,但未能迫其退出台湾。
清代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清政府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摘编自宋光宇《台湾史》

材料二   台湾作为我国东部海防的屏障,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清代以来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海防未予足够重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军闯入基隆港,重炮轰击沙湾炮台;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翌年,法军进攻台湾;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面对列强的侵略,台湾军民奋起反抗。在鸦片战争中,台湾军民的抗争,有力地配合了祖国大陆的反侵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军民掀起反割台斗争。此后,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止过。19458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025日,台湾光复。

——摘编自周文顺《近代反侵略斗争中的台湾与祖国》

材料三   台湾问题事关中国核心利益和中国人民民族感情,不容任何外来干涉。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也是两岸同胞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只要我们和衷共济、共同奋斗,就一定能够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未来,就一定能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台湾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台湾受到侵略的背景及台湾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解决台湾问题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识。
9 . 1900年1月11日。清政府发布上谕称,官方剿匪,只能问其"为匪与否,肇衅与否。不论其会不会、数不教也"。同时,政府认为大多拳会都是"安分良民或习技艺以自卫身家,或互保闾里,是乃守望相助之义"。上述言论出台的背景是
A.帝国主义加紧对华资本输出B.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
C.清廷利用民众对抗联军侵华D.义和团得到政府正式招抚
2022-02-19更新 | 390次组卷 | 7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测(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财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日本贵族在信仰上产生了矛盾,并在政治上走向对立。公元646年,代表革新政治的圣德太子派遣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思想文化并实行“大化革新”(即“大化改新”),将唐朝先进的经济政治制度和儒教思想进行广泛传播与学习,发展了以中国政治结构为蓝本的官僚制度,用外来的新文化巩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经过500年左右的发展后,源赖朝开始建立幕府制度,实行“将军—大名—武士—农、工、商”这一严格的身份等级制,要求各个阶层安守本分,并反对一切违背传统伦理道德的行为。从镰仓幕府至德川幕府近700年间,武士阶层创建了一种规范性的伦理行为,被称为“武士道”。武士道精神不仅是建立在武士阶层中的道德伦理规范,同时也为各个社会阶层设立了道德标准。

——摘编自于师懿《儒家文化与日本武士道精神》

材料二   1871年到1945年,中国人对日本的认知和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871年至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为第一阶段,黄遵宪的《日本国志》为这一阶段的代表之作。他自述写作原则是“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从中日甲午战争(尤其是日俄战争)以后至民国初年,中国东渡日本留学者络绎于途。1919年至1945年为第二阶段,蒋百里的《日本人》等为这一阶段的代表之作。1919年巴黎和会上,日本意图攫取德国在华利益,进而窥视华北,引起国人警惕。“九一八”事变后,《大公报》确立“明耻教战”方针,搜集整理中日关系史料,每日在《大公报》上连载一段。19379月,蒋百里奉命出使欧洲,他在柏林写成题为《日本人》的小册子。和蒋百里同时期留学日本的戴季陶于1928年写成《日本论》一书,该书从“学问本身”对日本进行了一番研究。

——摘编自陈建云《〈中国抗战画史〉与曹聚仁的“日本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武士道精神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近代中国研究日本的“两个阶段”的目的,并说明其共同的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历史上中日之间的相互学习中所得到的启示。
2022-10-02更新 | 260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