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2020-09-22更新 | 430次组卷 | 93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第九中学2018届高三10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 . 甲午战后,朝臣和士大夫纷纷上折条陈反对议和。奎华等一百五十五人联名上书认为“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材料表明这些朝臣和士大夫们(  )
A.对当时中外时局的认识较清醒B.认为法英俄将继日后侵略中国
C.“天朝上国”观念受到严重冲击D.要求变法图强以挽救民族危机
2020-03-19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


(1)比较材料一、二,所反映条约内容的异同。 
(2)请结合材料三,说明《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开始进入争夺侵华权益的新阶段的表现。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4 . 列强在近代形成共同宰割中国同盟的标志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B.“门户开放”政策实行
C.“二十一条”的出台D.《辛丑条约》的签订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事件之间往往一环扣一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列表格中甲乙两者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的是
A广州、上海、厦门等通商口岸开放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贸易逆差逐步扩大
B魏源撰写《海国图志》轮船、汽车、电话、电报等科技传入中国
C台湾巡抚唐景崧弃台内渡日军占领台湾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外国资本进一步挤压民族工业

A.A
B.B
C.C
D.D
6 . (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方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材料二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
2019-01-05更新 | 134次组卷 | 3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上海的《申报》受台民爱国精神的感召及反割台舆论的影响,派“访事人”在厦门收集有关台湾的消息,还大量转载、翻译上海和香港各地的中文与西文报纸,尽可能提供有关反割台运动的新闻,并及时予以评论。这反映了
A.清政府鼓励人民支持反割台斗争
B.反割台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报刊的关注推动反割台运动的兴起
D.舆论对割台的关注和对台民的支持
8 . 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仗,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这表明
A.西方列强的干扰使清政府延误了战机B.舆论在国际冲突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C.战前动员的不足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D.清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
2018-12-02更新 | 1290次组卷 | 25卷引用: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甲午中日战争后,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说,“它(中国)可以把铁路建筑权卖给一家辛迪加,把采矿权卖给另一家,把开设银行的权利卖给第三家,造成一系列特殊的权利关系”,而美国必须获得这些“巨大特权”。这反映出
A.甲午战争刺激列强资本输出
B.列强在侵华问题上已开始相互勾结
C.列强在华争相划分势力范围
D.美国是列强瓜分中国的最大受益者
2018-11-03更新 | 158次组卷 | 17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第二中学2019年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产生
C.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D.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2018-08-15更新 | 481次组卷 | 34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