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9 道试题
1 .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3年间,清政府把长达6420英里的铁路修筑权和管理权“拍卖”了,其中英国占2800英里,沙俄占1530英里,比利时(背后是俄法集团)占650英里。当时的外国人就说过“铁路所布,即权力所及”“铁道者,犹人之血管机关也,死生存之系之”。这表明,清政府“拍卖”的铁路权(     
A.推动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B.激化了侵华列强间的矛盾
C.密切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D.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2023-11-15更新 | 899次组卷 | 18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辛丑条约》签订不久后,山西太原乡绅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太原一邑巨富,惟西峰村一户耳,然不过万金之产而已,其余数千金产者,才十余户,十五万(两)赔款乌能凑足?”这可以用于印证,《辛丑条约》(     
A.加剧了中国的贫困与衰败B.是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C.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D.是赔款数额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3 . 1881年,清廷开始通过电报对地方下达谕旨。某年清廷宣战上谕,被上海电报总局督办盛宣怀与南方督抚们商议后决定“廿六等日明旨二道……致碍东南大……飞饬各局,不准宣扬。”这反映了
A.湘淮系官僚集团开始崛起B.维新变法受到守旧派阻挠
C.中央集权遭到了严重削弱D.中枢行政机构发生了变化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历,又称“阴历”、“农历”,是中华文明的一大象征。过去的东亚汉文化圈以农耕文明为主,传统的中历既表现月亮的阴晴圆缺,又反映太阳的四时变化,是非常适合东亚社会的,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一用就是两三千年。

中历过去在东亚的通用,还具有国际秩序的象征意义。“正朔,所以统天下之治也。”(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四十《同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也曾以颁赐历法来宣示对天下的控制。在朝贡-册封体制之下,通用或部分通用中国历法,是东亚传统国际秩序的象征。

使用统一的中历历法,曾经是东亚汉文化圈的传统标志之一。在漫长的岁月里,东亚人民依中历来生活、生产,大至国家大事,小至个人生日,无不以中历来记载。可以说,中历作为一种时间坐标系统,其影响已渗透到东亚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进入近代以后,东亚各国纷纷“脱亚入欧”(实是“脱中入西”),其标志之一,便是弃中历而改用西历。西历就是西洋历法,又称“阳历”、“公历”。西历是太阳历,只反映太阳变化,不反映月亮变化。从1873年日本率先改用西历,1896年朝鲜半岛开始使用西历,到1912年中国本土最终改用西历,短短四十年间,东亚各国完成了从中历到西历的转变,但在民间和民俗的层面上,中历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摘选自《新民晚报》2010.4.11 《中国岁时文化在东亚》


(1)根据材料,古代东亚各国为何大都采用中历?
(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别说明近代日本和朝鲜改用西历的原因。
(3)基于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国岁时文化在东亚的变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甲午战争之前,汉语中的“维新”一词,基本都指日本明治维新。1898年,“维新”的使用频率达到高峰,含义也发生了变化“今之世,一维新之宇宙也”。这反映出
A.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壮大B.国人积极谋求救亡图存道路
C.传统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D.西方启蒙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6 . 至《马关条约》签订,近代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的趋势是: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有学者指出,这些埠口,在中国封建的社会体系上戳开了大大小小的窟窿。外国资本主义的东西因之而源源不断地泄人、渗开。据此可知,通商口岸开设
A.使中国领土主权不断受到破坏B.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C.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D.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变化和发展
7 . 下表是中国近代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可知
时间1840~1842年1865~1878年1894~1895年1900年
战争鸦片战争阿古柏侵占新疆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事件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台湾民众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运动
A.清廷已失去对地方的控制B.帝国主义对华威胁日益加深
C.中国已经完全沦为殖民地D.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
8 . 从1901年至1911年,以农民为主体,包括一部分工人、城市平民和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内的所谓“民变”在中华大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义和团运动唤醒了人民的爱国心
B.西方民主政治学说得到中国人民普遍接受
C.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被彻底粉碎
D.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021-06-07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甲午战争期间,中国近代报刊《申报》作为当时有一定影响力的报纸,对这场战争进行了报道。

材料一   “中国为朝鲜必当与日本力争,断不可稍有退让。”“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

——李新军《甲午战争前夕的<申报>舆论》

材料二   《申报》关于甲午战争的相关报道

战役报道
黄海战役当日击沉倭船四艘,受伤糜烂者三艘;倭船败北后,由我船带回旅顺口赶紧修理。
辽东战役《连胜倭努电音》“云自本月十五至二十三日,九连城、摩天岭、旅顺口诸处水路各军与倭奴交战,连获大胜,击毙倭奴无数。”

材料三   《申报》关于甲午战争消息的来源构成

消息来源分类
自采事件当事人讲述、官府线人情报、朝廷谕旨、社会舆论。
公开征求来自国内与国外,其中国外最多的是日本。
转载(翻译)转载国内同行报纸和国外报纸,其中香港与日本报纸是转载消息两大重要源。

——摘编自曾庆雪《中日甲午战争期间<申报>的失实报道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争前夕《申报》对战争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态度的历史与现实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中《申报》关于甲午战争的报道,可以确定的史实有哪些?哪些属于失实报道?依据材料三分析失实报道出现的原因。
(3)对《申报》关于甲午战争的态度与报道,应该如何评价?
10 . 有学者认为,在《辛丑条约》谈判期间,清政府代表分别有军机大臣荣禄、“全权大臣”李鸿章和东南督抚张之洞三个派别,三者之间矛盾重重。为了平衡相互之间的关系,不惜以牺牲条款利益为代价。该学者强调的是
A.中央集权遭到挑战B.东南经济实力增强
C.专制体制腐朽至极D.民族意识尚未形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