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徐兆玮《棣秋馆日记》记载:“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材料能说明辛亥革命(     
A.完成了民主革命目标B.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构建了民主政治体制D.促进了共和思想传播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根据《申报》记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各地发给孙中山的贺书函札中或称“大总统陛下”或“恭请圣安”,这说明
A.民众封建残余依旧根深蒂固B.临时政府合法性有待争议
C.区域民主启蒙尚未落实到位D.适时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
3 . 《顾维钧回忆录》记载:1912年的北京由“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东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组成”;1913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临时国会被解散了”“袁(世凯)下令逮捕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据此可知,当时
A.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B.军阀统治丧失基础
C.帝国主义势力异常强大D.民主革命任务艰巨
2022-02-28更新 | 6946次组卷 | 58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宇华实验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据《浙江近代史》记载:1911年前后,金融风潮席卷全国,杭州的票号全部覆灭,钱庄倒了一大片,只有浙江兴业银行侥幸渡过了难关。出现上述风潮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实行没收民族资本的政策B.社会动荡影响民众对经济的信心
C.西方制造业资金实力十分雄厚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萧条时期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据记载,1911年10月19日上海的《时事新报》在报社门口贴出“革(命)军战败,官军战胜”的号外后,即遭到数千民众的攻诘,“该报接得匿名信数封,谓倘若再登官军胜革军败之谣,即将以炸弹奉赠”。这反映出当时
A.上海已被革命党人和平光复B.民主革命拥有一定民众基础
C.民国政府急需制定新闻规章D.新闻界缺乏支持革命的意识
6 . 《时报》记载:“是故今日之列国,对于此次鄂(湖北)乱,苟能严守中立,相约不肯发难,则此次革命结果,无论两边孰胜孰败,吾国民皆知感激大义……”。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金田起义B.黄花岗起义C.武昌起义D.皖浙起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11年11月6日,吴宓的日记记载“闻天津已陷,并闻北京非常惶恐。革命军已有照会给各国使馆,言令于五日内,将一切预备停妥。五日后,即进兵来攻北京矣”。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天津已经“光复”
B.武昌起义已爆发
C.清政府失去统治
D.谣言为革命造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郑孝胥日记》记载:清帝颁布退位诏之夕“闻爆竹声甚繁,于是乎大清二百六十八年至此夕而毕,此日堪称中国历史上至关紧要的一天。”该事件的意义是
A.促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B.标志着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C.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D.推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临时约法》规定人民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政治自由,但是却没有规定如何保障人民享有这些权利和自由。据当时《独立周报》记载:“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度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则日:吾人困于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后来的选举法又对选民资格作了性别、年龄、财产等种种条件限制,使妇女、贫苦群众和一部分资产阶级丧失了选举权。

——摘编自刘东、曹均学《对辛亥革命是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   根据《选举法》的规定,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个地区的民主选举逐步展开。选举的那一天,选民们穿上自己认为最漂亮的衣服,高高兴兴地来到选举站。天津市四区郭庄子女青年蒋宝珍,结婚时正赶上选举,她为了投票,等了两个钟头才上花车,她说:“结婚是大事,选举更是大事;结婚是喜事,选举更是喜事。”全国进行基层选举的单位共有21.4798万个,进行基层选举地区的人口共为571434511人,全国参加投票选举的选民达2.78亿人,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88%。

——摘编自柳润涛《新中国首次大规模普选始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民众对于选举的态度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民国初年选举相比,新中国首次普选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首次普选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据1913年2月23日《独立周报》第七期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有志于民主推广的人常到田间“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则曰: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
A.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薄弱
B.民主人士已经广泛深入民众
C.农民了解代议制,只是无暇顾及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