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有史书对武昌起义进行了一些细节描述:“1911年9月,决定中秋节起义(10月6日)。不料,因当局防范,不得不向后推延。10月9日,配置炸弹,不慎起火,起义秘密暴露。10月10日,工程营排长查房时,恶声责问士兵晚上为何擦枪,是否想造反?一名战士举枪便射,瞬时武昌城内外枪炮齐鸣……”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细节描述丰富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②写史者的立场对历史真相有巨大影响
③历史事件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相结合的产物
④以时间顺序叙述史实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历史
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11-09更新 | 494次组卷 | 6卷引用:浙江省衢州、丽水、湖州三地市2024高三一模(11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1916年《新闻报》刊发了一则漫画《愿人人以此自绳》(如下)。漫画中,一群人被一大根绳索约束在一起,而绳索勾勒出“约”字样,用以指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各阶层认可《临时约法》B.军阀纷争受到法律约束
C.民众渴望维护民主政治D.民国初年法律体系完备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回望1905

事件概况
日俄战争作为战场主人的中国宣布“局外中立”,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特例。从中国传统看是失道,即失去了统治的合道性;从西方国家观念看是不能捍卫主权,也失去了执政的合法性。同时,日俄战争的胜负,以实例向中国人“证明”了立宪优于专制,也就结束了以俄国还是以日本为学习典范的长期争议。
废除科举1905年中国已有新式学堂8277所,力主废除科举制度的袁世凯等人地位上升。日俄战争所带来的亡国危机也促成了科举制的废除。废科的一纸诏令犹如投入水面的一颗石子,它的震撼如同水波,在辛亥以后的数年乃至数十年间层层荡漾。一面是尊孔的浪潮一波接一波,一面是学堂学生、留学新贵的你方唱罢我登场。
邹容之死邹容的《革命军》一经出版,即在社会上产生极大反响,被誉为“中国的《人权宣言》”,短时间内即出版29次,发行上百万册。邹容也因此遭到了清政府的追查与迫害和革命家章太炎一同被投入了监狱。1905年4月3日,邹容死于狱中。邹容死后,人们纷纷悼念,孙中山多次写信要求南洋华侨加快翻印《革命军》。
孙中山与严复会晤1905年孙中山来到英国,特地前往拜访严复。两人交谈的中心内容是如何改造中国的问题。严复认为,   “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更新也。”孙中山不同意严复的主张,他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社会主义早期传播同盟会评议员朱执信在《民报》第二、三号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及其思想主张。朱执信称“其所为文,奇肆酣畅,风动一时。当世人士以不知马尔克(马克思)之名为耻。”该小传称《共产党宣言》“既颁布,家户诵之”   “万国共产同盟会奉以为金科玉律”,并对剩余价值理论介绍颇多。

根据上述材料,请为1905年的社会状况拟定一个关键词并加以解读。(所拟定关键词须简明扼要,既可涵盖整体社会状况,亦可针对某一社会领域;280字左右。)
4 . 辛亥革命爆发后,无论是政府还是议员均被冠以“临时”字样,所通过的宪法也被称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这一做法解读合理的是
A.革命政权面临颠覆威胁B.列强对革命派的不承认
C.临时政府缺乏民众支持D.政权建构彰显民主理念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发布第一个文告《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对临时政府的施政方针作了如下的规定:对内要实现民族、领土、军政、内治、财政的统一,对外要将清政府“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持和平主义,……循序以进”。对此解读最为合适的一项是
A.使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B.南京临时政府明确提出反帝的目标
C.该文告的发布表明清政府的统治彻底结束
D.对内强调统一有利于彻底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2021-08-23更新 | 955次组卷 | 15卷引用:浙江省2021届高三高考考前原创热身历史试题(选考)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华盛顿在美国一直处于被人崇拜、敬仰的热浪之中。美国人普遍认为在家里挂一幅华盛顿的画像是神圣的义务,好像家里必须有圣人像一样。后崛起于草莽的林肯,其光芒足以与华盛顿同耀争辉,故南北战争后美国出现了凡人化解读华盛顿的思潮,努力恢复华盛顿作为普通人的形象,并强调是美利坚大地的民主氛围造就了华盛顿,而不是华盛顿凭空开辟了美国的共和天地。

中文读物对华盛顿的介绍与评价,受美国影响很大。鸦片战争前后,华盛顿的形象在中国相当高大、完美,与中国尧舜相媲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也有人从历史延续的角度、民众与英雄辩证关系的角度来解读华盛顿。清末民初,华盛顿已是中文世界出现频率相当高的名字。在人们心目中,至少有九个不同的华盛顿形象,如开国总统、国父形象;打了天下但不做皇帝的尧舜形象;敢于认错、不讲谎话、见义勇为、孝顺母亲的诚实、行善、孝顺形象;也有缺点错误、也会发脾气的凡人形象……1913年,《大陆报》采访袁世凯,告知“有人谓总统欲仿效拿破仑”,袁世凯马上表示“余欲为华盛顿,非拿破仑也”

——摘编自熊月之《华盛顿形象的中国解读及其对辛亥革命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北战争前后美国人心目中华盛顿形象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晚清民初中文读物介绍华盛顿的特点,简评袁世凯“欲为华盛顿”而不“欲仿效拿破仑”的说法。
2021-08-23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2016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