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 道试题
1 . 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迫开放商埠16处。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这些开放在沿海、沿江的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被视为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这反映了
A.西方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
B.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中国产生建设性影响
C.中国近代化城市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最先近代化的沿海城市成为列强侵华基地
2019-05-04更新 | 432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模拟历史试题
2 . 下图为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入中国年平均收数(单位:镑)。下列对图示变化描述准确的是
A.英国对华输出商品变化很小
B.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数量最多
C.受战争和经济形态双重影响
D.太平天国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2019-04-28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县级联考】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等五县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鸦片战争前,在广州附近和在从广东通到内地去的粤湘大道上,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后来,“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而不得不走进流浪者的队伍中去”。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
B.广东人共同抵制洋货
C.“十三行”辞退员工
D.清政府严禁对外贸易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的发生固然是由于综合因素导致,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在于茶叶、在于白银、在于鸦片等等。

——摘编自郭卫东《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

材料二 上海港对英国的贸易额(单位:1000美元)

年份1843~1844184518461847184818491850
总输入棉织品1671425530803311183630522618
毛织物557804623782327809501
砂糖24317082147
杂物292136186176200470643
合计2522519538894312253344133909
总输出322222120271834165420192427
生丝2003380644304819333144175529
杂货35193573967865
合计2360604664926726508165148021

——资料来源:英国议会文书《上海领事罗伯逊关于该口1856年贸易的报告》

(1)说明材料一中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解读表格反映出上海港对英贸易出现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二上海港对英贸易变化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嬴秦以降,虽盛衰分合不常,然汉、唐、宋、明之外患,不过曰匈奴,曰突厥、曰回讫、吐番、曰契丹、蒙古,总之不离西北塞外诸部而已,降及今日,泰西诸国以器数之学,勃兴海外,履垓埏若户庭,御风霆如指臂,环大地九万里,罔不通使互市。虽以尧舜当之,终不能闭关独治。而今之去秦汉也,亦二千年。于是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夫自群圣人经营数千年以至唐虞,自唐虞积二千年以至秦始皇,自始皇积二千年以至于今,故曰不过万年也,而世变已若是矣。

——薛福成《变法》

材料二   中国与各国立约,所急欲删改者,惟一国倘有利益之事,各国一体均沾之语,最不合西洋公法。缘有时乙国以事求于甲国,而蒙允许,丙国亦欲同沾利益。其实交际情形并不相同,无益于丙国,而徒有损于甲国也。

——清驻英法公使曾纪泽1879年4月与巴西驻英国公使对话

凡遇交涉,异邦客商,一切章程,均由各国主权自定。实于公法吻合,彼虽狡悍,亦可以理折之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1894)

材料三   处此时代,苟用平民主义,致令国内纷乱,势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何能自立图存?惟国家主义盛行,则上下一心,遐迩一体,国人皆互相团结,壮其合群之魄力,发其爱国之精神,然后众志成城,急公仇而缓私仇,先国家而后家事,其国未有不盛,其种未有不倡者也。故欲致和平之幸福,为伟大之国民,必自尊重国家主义始。

——《论平民主义与国家之主义之兴废》,《东方杂志》1907年第4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自秦至鸦片战争后“天下观”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思想意识变化的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国家主义”思想。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人以为在华通商所遇着的困难都是广州地方官变作出来的。倘若有法能使乾隆知道,他必愿意改革。一七九二年正是乾隆帝满八十岁的一年,英国乃派马夏尔尼候为全权特使来华。英政府给马夏尔尼的训令要他竭力迁就中国的礼俗,惟必须表示中英的平等。在乾隆帝方面,他也十分高兴迎接英国的特使,但是乾隆把他当作个藩属的贡使看待他行跪拜礼。马夏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有条件的答应。中国不接受他的条件,也就拒绝行跪拜礼。乾隆帝很不快乐,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天津谈判中。中方谈判者桂良争辨说,外交使节驻京于天朝体制不合。对此额尔金的助手李泰国直截了当地宣称:“你们将肯定会看到,这项条款既对我们有好处,也将对你们有好处。良药固然苦口,但后效极佳。我的态度越是严厉,我对你们的贡献就越大。”1858年6月11日,李泰国警告说,除非即日接受条款,否则将进军北京。桂良别无他法,只得同意让英国外交代表驻京。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中国驻外使馆设立后,又相继在一些国家的商埠设立领事馆,以保护中国侨民的利益。光绪三年清廷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首先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清廷于光绪十九年采纳薛福成的建议,为照顾旅外侨商归国居住方便,废除了海禁旧例,颁布新章程,允许“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皙。婚娶生息,一概准由出使大臣或领事馆给予护照。任其同国谋生,置业与内地人民一律看待。并听其随时经商山洋”。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据材料一指出马戛尔尼特使来华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未能实现的原因。
(2)材料二、三表明清朝外交发生了很大变化,概括其变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述
2018-09-07更新 | 129次组卷 | 4卷引用: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考点练习卷:《《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7 . 历史学者彭南生在《一样历史多样观——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及主线》指出:“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国家地位变化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变化的起点。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优越和先进性,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应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是基于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一角度的。”

你认为中国近代史应该以那个历史事件为开端?请基于事实阐释自己的理由。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人这样描述清政府早期对条约的态度:“中国代表们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因为条约在清政府看来,通商权利原本就符合施(夷狄)之以恩惠的羁縻之道。60年代后,英、美等国分头向清政府递交一项声明,对各省执行条约的状况表示不满,并向清政府提出警告。1864年,清政府刊印《万国公法》,对此李鸿章认为为民族挽回权益计,遵守与应用《万国公法》应成为时代之必需。1884年,总理衙门表示:“惟我中国办事,均系十分遵约,一本万国公法而行。”至20世纪初,驻俄公使明确提出效法日本,改革内政,以修改约章。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   19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本质上说。与中国在鸦片战争后被迫和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没有不同之处。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不遗余力地进行修约谈判。1910年,日本向与其有现行条约关系的11个国家发出修约通知。1911年,美国带头与日本签订新条约,随后有关国家也纷盼与日本签订条约,表述放弃关税协定权。经过40余年的努力,日本完成了修约的任务,彻底实现了关税和法权的自主和独立,与西方列强建立起了平等的国家关系。

——摘编自牛激淑萍《近代日本修改不平等条约述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待近代条约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变化做出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政府对待近代条约的态度。并简析日本能够完成修约任务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中华帝国国力强盛,传教士不能“一手拿十字架,一手拿宝剑”,凭借坚船利炮进行文化渗透,而必须采用适应中国国情的适应性策略。1582年利玛窦到肇庆后,极力结交广州提督、肇庆知府等明朝官僚及中国的士大夫,向他们赠献日晷、自鸣钟、地图等“方物”,并与徐光启等人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同文指算》《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译著。以扩大自己的影响,方便传教。耶稣会士明白想楔入中国社会,必须适应中国习俗,为此他们“习华言,易华服,读儒书,从儒教”。很多传教士在意识到士大夫阶层在中国的重要性后,为自己取具有中国韵味的名字,并改穿儒服,以“西儒”形象优游于士大夫群中。在传教同时,罗明坚和利玛窦合编的《葡汉辞典》,葡萄牙耶稣会士曾德昭著《大中国志》,为西方人理解中国,尤其是学习中国语言提供了理论前提。

——摘编自《略论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之成因”》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饱受西方列强武力侵略,《望厦条约》《北京条约》中关于允许外国来华传教的条款,为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依据。一些传教士鼓吹对华发动武装侵略、干涉中国内政,激起国人对基督教的仇恨和排斥,各种教案频频发生。传教士采取了多种活动改善基督教在国人心中的形象。在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都有传教士的影子。传教士在中国大力创办文化事业,在19世纪后半叶,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约170种中外文报刊,约占同期中国报刊总数的95%。1840-1919年间,基督教传教士大约创办了5000所教会学校。西方传教士还积极参与中国的赈灾活动。李提摩太曾说:“(赈灾活动后)一些国人对传教士的称呼从“洋鬼子’转变为‘洋大人’,这体现了一部分国人已经在外国传教士所给予的‘恩惠’中被潜移默化地改变了。”

——摘编自《近代中国基督教传播原因初探》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传教士在华活动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明末清初相比,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在华活动的主要变化。评析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

10 . 中国近现代外交,外交理念与世界意识发生了变化。

材料一

“中国”如“夏”,位于宇宙模式的中心,享有号令天下的最高权威;而周围各国如“夷”,位于这个模式的边缘,必须向中国臣服……“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文化作为区隔“夷”和“夏”的标准……

——摘编自(宋)石介《中国论》

材料二

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材料三

(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14次,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据《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最初五卷中天朝出现5次。至光绪年间,天朝已经式微,几乎不用了。天朝使用次数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

鸦片战争后,清廷一些官员一方面出于对西方列强强权的义愤,力图解除不平等条款对中国的束缚,伸张自身的权益;另一方面,出于与西方国家办理外交事务的实际需要,这些官员逐渐认识到有必要了解西方在调整国际关系方面的法律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因此力主将近代国际法引入中国……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接受英、法、美、俄等国公使入京设馆。作为对等性的反应,1868年,清政府向欧洲派出了第一个外交使团。1877年,中国第一个驻外使节也被派往伦敦,翌年,在欧美其他国家开始设立使馆。

材料四

1949年3月5日,毛泽东说:“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

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共同纲领》第5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闭关自守只能是更加落后于世界,落后于时代。如果不开放,再来个闭关自守,50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肯定不可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对宇宙和世界体系的认识。这一认识指导下的对外交往的理念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原因的观点。

(3)材料三和材料一相比较,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都主张融入世界。简要分析两个时代与世界融合不同状况的原因。

2018-01-23更新 | 144次组卷 | 3卷引用:2015届河南三门峡陕州中学高三上期第一次精英对抗赛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