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斗的历史。所谓屈辱主要体现在历史的“沉沦”时期,所谓奋斗,主要体现在历史的“上升”时期。这不是说历史的“沉沦”时期没有奋斗,那个时期中国人民有过不少次的奋斗,但是,由于觉醒程度不够,物质力量不够,斗争经验不够,那时候中国人民的奋斗还不足以制止中国社会的“沉沦”;在历史的“上升”时期,不是没有屈辱,但由于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觉醒和空前的艰苦奋斗,终于制止了帝国主义使中国滑向殖民地的企图,中国社会避免了继续“沉沦”。


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

——摘编自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2 . 近现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1864年上海租界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会审机关——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并由上海道台与英国领事会商组织正式法庭,通过了《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根据章程,会审公廨为中国的司法机构,由上海道台派一名同知主持……凡遇案件牵涉洋人到案者,必须由领事或领事派员会审。章程严格限制了会审公廨的管辖权和陪审官的权限。

1911年武昌起义后,由于会审公廊的满人谳员逃匪,驻沪领事团趁机接管了会审公廨并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改组,改组后会审公廨谳员由驻沪领事团任命,其菥傣亦由领亭团披给;司法管辖权限大为扩充;取消上诉程…….

民国政府成立后,中方多次要求会审公廨恢复到辛亥革命前的状态,这种努力在国人的请愿、上海总商会的推动及中外政府双方的照会上乃至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提案中都有体现。但由于西方国家的阻挠,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

——摘编自陈策《上海公共租界法权变迁问题研究》

材料二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了修订新约运动,其中取消领事裁判权是一重点。南京政府与英美等国晨开多次谈判,于1930年收回了上海公共租界内由会审公癣演变而来的上海临时法院,达成了取消领事裁判权的初步协议。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鉴于中国战争的重要地位和中国人民的强烈呼声,1942年中英、中美达成了取消领事裁判权的协议,直到1943年中国似乎从形式上脱离了领事裁判权制度的桎梏。

新中国成立后的有关案件管辖的法律成果凸显了国家主权的司法自治原则,使中国涉外法权回归正统。

——摘编自胡燕《中国涉外法权变迁史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围绕上海会审公廨中外双方斗争的趋势及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领事裁判权在中国变迁的因素,并谈谈你对领事裁判权在中国变迁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人下的美国形象(节选)

徐继畲《瀛寰志略》(1848年)带有"夷族"色彩的"兀兴腾"统一改译为"华盛顿",并把华盛顿比之于陈胜、吴广。
郑观应《易信》(1875年)认为"美国秉性守礼,风俗庞厚,与中国素无猜嫌,积极主张与美国发展友好关系。
崔国因《出使美日秘日记》(18891893年)对美国议院制度赞赏有加,认为"大事为议院主之,总统不过奉行焉耳"。
邹容《革命军》(1902-1903年)以美国《独立宣言》为蓝本,提出了建立"中华共和国"的方案。

——摘编自贺昌盛、黄云霞《被塑造的"他者"——近代中国的美国形象》等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2-03-25更新 | 468次组卷 | 8卷引用:江苏省扬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正当满清嘉庆、道光两朝国势开始下降的时候,世界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变成走遍世界寻求殖民地的头等侵略国了。随着工业的发展,英国涌现了许多新兴工业大城,这些工业城市具有大规模的工厂,制造着各种工业品。由于英国工业的飞跃发展,提高了商品对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输出的要求;又由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英国得以开辟新市场和新殖民地。在印度,英国侵略势力继续向广大腹地推进,获得剥削殖民地的无限利益。这个贪婪强暴而又在印度积有经验的英国海盗,对满清政府统治下的封建中国,抱着极大野心,一刻也不肯放松侵略的机会,是势所必然的。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1947年版

材料二   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材料三   抗战中,中国军队发动大型会战66次,重要战117次,11位上将,34位中将,99位少将阵亡,360万人战死沙场。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引自《历史上的今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文澜先生对鸦片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630年,中国的茶叶被荷兰商人带到英国。但在很长的时间里,茶对于英国人而言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陌生饮品。1652年到1667年,经过两次英荷战争的胜利。英国取代荷兰,垄断了中国茶叶贸易。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到英国,为英国宫廷带来饮茶之风。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当时,在英国每磅茶叶售价1英镑,相当于一个体力劳动者6周的收入。1750年,下午茶风俗在英国中产阶级流行。当茶开始向更广泛的人群普及时,有人指责饮茶败坏世风,无益健康。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茶饮有害的说法渐渐消失,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与此同时,东印度公司对华输入的英国产品却打不开销路,英国的贸易逆差在继续扩大。英国人甚至担心,到哪儿去弄那么多的银子从中国购买茶叶。

——摘编自周重林《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等

材料二   185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前往中国,将中国制茶工人以及若干茶苗茶种秘密运到印度。在福琼的帮助下,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成功引种茶树。此后,印度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红茶出口第一大国。1866年,在英国人消费的茶叶中,只有4%来自印度。到1903年,这个比率上升到了59%。当时,中国茶叶占输往西方的茶叶中的份额下降到了10%。

——摘编自【英】支伦·麦克法兰、艾丽斯·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据材料一、二归纳英国饮茶之风和茶叶贸易的演变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演变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解决“到哪儿去弄那么多的银子从中国购买茶叶”的问题,英国采取了哪些手段?简要分析这些手段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
6 . 中国近现代外交经历了由屈辱走向辉煌的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关于鸦片问题,双方争论异常激烈,只好采取暂时的妥协政策——“罂粟小姐”成了黑户——英国只能暗地里进行鸦片交易、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清政府迫于英国强大武力的威慑,无奈地同意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运动,国力得到了巨大提高,开始了与中国争夺朝鲜宗主权的斗争。李鸿章在国力虚弱的情形下,积极主张朝鲜与西方列强签订条约,以此来制约日本对朝鲜的侵略。但在甲午战败后,中国在签订的城下之约中丧失大量的权益,包括对朝鲜的宗主权。

——摘编自李胜臣《中国近代外交的特征及成因探析》

材料二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政府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采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118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的外交与近代外交相比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城市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分布在通商口岸。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历史大致是从鸦片战争后,即十九世纪4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时20世纪40年代末为止,前后经历了约100年的时间。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同步进行的,因此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历史也和近代工业化一样。

——摘编自王圣学《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经济分析》

材料二   18世纪早期,英国城市人数约占总人口的20%-25%,1801年为33%,而到1851年时,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城市就业机会增多,形成了一股吸引农村移民的强大拉力。随着技术革新在棉纺织领域的展开,轻工城市率先异军突起。煤炭工业、冶金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一批能源和重工业城市。另外,交通运输业的变革,亦给英国平添了一批新的交通枢纽城市。城市化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使英国由一个封闭分散的农牧社会变为一个经济一体化的城市文明社会。

——摘编自陆伟芳《简析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征》

材料三   在二战期间,美国大量的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城市住房问题十分突出,政府大力促进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对买房者提供各种住房贷款与税费减免。20世纪40—60年代美国城市产生了中产阶级大规模人口“郊区化”运动。美国社会心理的怀旧“归乡”情结及住房政策客观上加速了郊区房地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原有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特征。

——摘编自唐燕、贺静《“大混住、小聚居”城市居住空间结构设想》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近代口岸城市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和英国城市化发展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的美国城市人口“郊区化”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将近百年的演变和人物娓娓道来。蒋廷敲的《中国近代史》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到国家兴亡”,该书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中国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原因,进而提出“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摘编自《中小学生必读丛书:中国近代史》推介


根据材料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论述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不平等条约往往是强国通过武力以及其他各种手段胁迫弱国,将本国单方面的要求和权利逼使弱国以条约的形式予以承认,并要求弱国严格履行相关义务。因此,不平等条约都是强国获利,弱国则受到严重伤害,甚至丧失国家主权而沦为强国的附属国。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基本上都是属于这种不平等的条约,故而对中国的危害极大。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荀子是先秦时期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家之一。《荀子·王制》中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他认为法律要规定好赋税的缴纳,“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同时,“田野十一,关市几(检查)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荀子还将强国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王、霸与强三种霸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只有“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进而选贤任能才能真正成为霸者。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年~1873年,中国进口大米41.6万公担(1公担=100公斤),到1909年~1911年,进口大米猛增至373.2公担。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1912年至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

——摘自汪德平《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材料三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粮食问题。“十三五”期间,中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大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中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升至95%,稳稳的做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十三五”期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用全球9%的耕地满足了占全球近20%人口的粮食需求。

——摘编自邱海峰《1.3万亿斤以上!“中国饭碗”稳稳的》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成为世界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十三五”期间中国提高粮食产量的措施及意义。
2022-03-30更新 | 498次组卷 | 6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