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22-23高三上·河南驻马店·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秦、汉之前的早期文献中所表现出来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毫无疑问大多是传闻和想象。古代中国人有一种把空间最大化的想象方式,就是把“天下”想象成“九州”以及周边,中国与“四裔”,或者是以“王畿”为中心逐级放大的“五服”。它体现了古代中国自居中央的天下观念,按照古人的说法,因为四裔不够文明,都仰慕中国,所以要来中国朝贡。“以中央王朝为中心,以周边四裔为附庸”的中国历史记载传统,延续了两千多年。

——摘编自葛兆光《传统中国史学中的世界认识》

材料二   道光年间,国门被迫打开,有关中国之外的世界知识逐渐受到关注,一些世界地理和历史的著作陆续问世,中国历史学家才真正开始有意识地超越帝国边界,并依靠异域自己的资料加上亲身经验和考察,开始试图叙述有关世界/全球的史地知识。随着中国内政外交的步步失败,关于世界地理和历史观念的巨变,仿佛在加速度地出现。早在同治六年(1867)清王朝成立同文馆,就决定同文馆要设立“读各国史略”一科:1895年甲午战败,1898年变法失败,1900年义和团事件之后,晚清政府不得不从政治、制度和教育上改革。在这种改革中,有关历史的观念,也终于迸入官方主导的学校教育。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大学堂在中国历史之外必须讲授“万国史”、中学堂讲授“欧洲和美洲史”。正是在这种中国的大变局之中,世界历史也顺势进入中国。

——摘编自葛兆光《传统中国史学中的世界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史学对世界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以来中国史学对世界认识的变化,并概括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022-11-15更新 | 90次组卷 | 6卷引用:第08练对外交往-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练
2020·浙江绍兴·模拟预测
2 . 1793年,英国政府派遣马戛尔尼为首的外交使团来华,按照中国的礼节,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时应行跪拜礼,但他坚决反对这样做。最终,英使究竟行的何种礼节,中英双方有不同记载。英方的记载是,马戛尔尼行觐见英王的礼仪,一足跪地,但免除拉皇帝的手亲吻的动作。而主管外务的和珅在奏折中说,“该贡使等向上行三跪九叩头礼毕”。对此分析最为合理的是
A.两种记载相互冲突,要尽可能详细的占有史料,才能去伪存真
B.书写者会因立场、动机不同而描述各异,说明历史真相是不可能被客观还原的
C.和珅的奏折是第一手史料,直接反映了当时、当事人所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英国已进入工业文明,实力强大,和珅有美化统治者的嫌疑,英方的记载更为可信
2022-03-16更新 | 286次组卷 | 2卷引用:二轮拔高卷6-【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
23-24高三上·湖南长沙·期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表1为鸦片战争后洋棉洋布在华销售情况记载。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洋棉洋布(     
记述出处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十七日镇闽将军兼管海关敬穆奏》(1845年)
“松(江)太(仓)利在棉花梭布,···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可纺,消减大半。”包世臣《答族子孟开书》(1846年)
“自西洋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广东)顺德县志》(1853年)
A.因价格低廉而行销中国B.阻碍民族工业发展壮大
C.因自然经济抵制而滞销D.在通商口岸及附近畅销
2023-01-11更新 | 239次组卷 | 4卷引用:核心素养03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增分题型】致胜2023年高考历史提分专项训练(新教材地区专用)
21-22高三上·湖北·阶段练习
4 . 《三元里抗英斗争简史》记载:“会中,群众歃血为盟,推举了军事领袖,布置了作战计划。会后,分头进行,韦绍光四处号召乡民,奋起抵抗;何玉成动员南海、番禺、增城一带社学团民……江本真等率义勇准备参加作战;林福祥率水勇驻扎在石并桥。“由此可知,三元里人民抗英
A.斗争的形式具有多样性B.是中国近代抗争的开始
C.具有一定的组织计划性D.代表中国民众普遍意志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18-19高三上·江苏扬州·期末
名校
5 . 有史书曾记载: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  )
A.清朝缺乏近代外交经验B.清朝不了解世界形势
C.中英两国治理秩序差异D.清朝不懂得国际公法
2019-07-18更新 | 536次组卷 | 51卷引用:【走进新高考】(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 鸦片战争 同步练习02
6 . 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而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
B.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
C.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D.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
2019-10-17更新 | 297次组卷 | 33卷引用:2014年高中历史专题限时集训: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7 . 据史料记载,鸦片战争前的广州民夷冲突中,由夷人肇事的冲突占81.8%,每个冲突都有明晰的事故原因,也并未因此而发展为群体性的抗夷事件。鸦片战争后近10年间,华人无故袭击夷人的事件占87.5%,事件升级为群体事件的比例达50%。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中国民众的传统心态受到冲击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C.中国民众的近代民族观念形成
D.清政府借民夷冲突维护统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据档案记载,1840年7月,中英厦门之战中,清军战死的9名士兵的年龄从22岁至59岁不等,其中英军无伤亡。据此可知,清军
A.兵役体制落后
B.腐败问题较为严重
C.军备废弛严重
D.武器装备悬殊较大
2019·广东广州·一模
9 . 阅读以下摘编自茅建海在《天朝的崩溃》中的相关记载,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时水勇头目林福祥在1843年写道:1841年5月30日,英军经由三元里往牛栏冈一带抢劫,由于他事先与各乡已约定联防,三元里等80多个乡的数万民众将英军包围,歼敌200余人,后由余保纯(广州知府)解围,英军方得出围回归。

材料二:广东按察使王庭兰,战后不久写给福建布政使的信中称:1841年5月30日,英军从越秀山一带撤军,取道泥城回英舰,三元里等处一百零三乡民众数千人,中途设伏,歼敌百余名,斩英军头目二人,围困英军。义律请广州知府余保纯弹压,余保纯私自出城解和,民众逐渐离散。

材料三:英方陆军司令郭富,1841年6月3日在报告中称:5月30日中午12点左右,他在越秀山四方炮台发现,许多非正规部队在其阵地之后三、四英里处的山脚下集结列阵,他遂率军进攻。由于大雨,燧发枪无法射击,对方与之肉搏。郭富下令撤退,对方因作战不利亦后退。回到炮台后,他发现有一个连的马德拉斯土著步兵未归,即派两个连携带不怕雨淋的雷击枪前往救援。救援英军发现该连被数千民众包围,开枪驱散民众,救回该连。5月31日清晨,郭富派人通知余保纯,若不停止此类行动,将中止先前达成的停战协定。至当日中午,民众聚集了1.2万至1.5万人,包围英方阵地。余保纯前往劝解,民众撤离。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对三元里民众抗英事件,指出其记载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三元里事件爆发的原因,中英双方的认识有何不同?对此,你有何看法。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三元里人民抗英的基本史实。
2019-02-24更新 | 79次组卷 | 3卷引用:2019年4月18日 《每日一题》三轮复习-热点14 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
10 . 《清实录》中关于“国体”有不同的记载。1840年以前,“国体”的涵义多为“国家体制”;而1840年以后,其涵义多为“国家体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国体”内涵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B.历史学家对“国体”的解读前后矛盾
C.“国体”的内涵因政权更替而发生变化
D.《清实录》中“国体”内涵与国际接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