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光帝:该国地方周围几许?所属国共有若干?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有无旱路可通?平素有无往来?俄罗斯是否接壤,有无贸易相通?(《筹办夷务始末》)……和议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谈时事”四字,俨有诗书偶语之禁。

——林则徐《软尘私议》

材料二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敌的爱国精神。1841531日,三元里人民再次包围四方炮台,英军惊恐万分,逼迫广州知府强行解散了抗英队伍,英军撤出虎门时发出告示,恫吓中国人民“后勿再犯”。中国人民当即发出《申谕英夷告示》警告英军“若敢再来,不用官兵、不用国帑(tǎng),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材料三   1839年起,林则徐收集各国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编成《四洲志》等书稿,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海国图志》成书于1842年,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魏源在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瀛寰志略》成书于1849年,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及西方民主制度。书中还附有中国、朝鲜、日本及临摹的欧洲人的地图。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材料中鸦片战争爆发后统治阶层和普通人民的反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中这些知识分子的共同诉求是什么?
2022-08-15更新 | 203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庆阳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形成与发展,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上海作为新兴城市的排头兵,开埠前只是一个普通县城。开埠后,上海很快打破广州外贸垄断地位,成为联结内地和国内外市场的国际大都会。至清末,上海各类各级新式学堂249所,集中了全国工厂的48.7%。这一时期,租界内林立的西式洋楼、洋行、银行、教堂、影剧院、工厂与西餐馆等成为上海城市近代化的显著象征。租界畸形繁荣成为新上海的主体,相比之下传统旧城发展则明显缓慢下来。上海发展中租界与华界的强烈对比,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半殖民地性质的典型代表。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背景与积极影响。
2022-08-15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富锦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伦敦持续发展的同时,英国各地方城市也迅速崛起。许多新城市并不是在原有的封建城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具有资本主义特征的工业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特别是矿业资源丰富的城镇、工矿区,借助便捷的运河、港口、铁路的交通优势,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批无家可归的农民产业工人。城市的繁荣则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商品批发、运输业、仓储、旅店等商贸服务业,信贷业务也发展起来。同时,大量失业工人生活居住条件恶化,死亡率上升,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严重。

——摘编自马先标《英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与启示》等

材料二   中国城市由传统城市走向近代是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的,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通商贸易成为开埠城市的经济主体,城市商业得到发展,洋行大量出现。兴办近代工业使中国城市化发展加快。这些城市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编自侯蕊玲《论中国近代城市产生发展的几个特点》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近代城市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城市病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2022-08-11更新 | 123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山西师大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来华耶稣会士的报道引起西方人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他们认为孔夫子是最有智慧和道德的人,他的儒教治国使得中国繁荣富庶,安定开明,是其他国家效仿的典范。启蒙主义哲学家竭力将中国渲染成一个世俗乐园。中国的开明帝王,宗教宽容的政策,孔夫子的睿智,都使当时的西方人自愧弗如。然而,这股中国热于18世纪中期到达顶峰后发生了转折。随着西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国内一连串历史事件的发生使得中国在欧洲的威望严重下降。1793年英国特使马夏尔尼出使中国,由于觐见礼之争,被迫屈辱地返回国内,同时他把一个腐败盛行、愚昧落后、狂妄自大的中国形象带到西方。西方对中国的想象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缘于鸦片战争。东方帝国变得不堪一击,而更多亲临者的所见所闻打破了以往的高大形象。

——摘编自程蒙、龚灿等《中国的国际形象变迁》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成为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大国,在世界上形成了超级大国的国际印象。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在国际反恐、禁毒、跨国犯罪等方面做出了一些贡献,这些为美国树立了正面积极的国际形象。但是,冷战以来,从老布什时期的海湾战争,到克林顿时期的科索沃危机,再到小布什时期的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再加上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所有的这些都大大损害了美国的国际形象,进一步塑造了美国强权政治和霸权外交的国际形象,从而形成了美国国际形象的两重性。

——摘编自张昊《冷战后美国国际形象两重性及其原因简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一19世纪不同时期中国的国际形象并分别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国际形象两重性的涵义并说明影响国际形象的因素。
5 . 中国近现代外交经历了由屈辱走向辉煌的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关于鸦片问题,双方争论异常激烈,只好采取暂时的妥协政策——“罂粟小姐”成了黑户——英国只能暗地里进行鸦片交易、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清政府迫于英国强大武力的威慑,无奈地同意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运动,国力得到了巨大提高,开始了与中国争夺朝鲜宗主权的斗争。李鸿章在国力虚弱的情形下,积极主张朝鲜与西方列强签订条约,以此来制约日本对朝鲜的侵略。但在甲午战败后,中国在签订的城下之约中丧失大量的权益,包括对朝鲜的宗主权。

——摘编自李胜臣《中国近代外交的特征及成因探析》

材料二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政府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采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118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的外交与近代外交相比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意义。
6 . 茶叶贸易与饮茶风俗

材料一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国。1610年,荷兰人首先将茶(绿茶)运到西欧,饮茶习俗遂由荷兰传至法国、德国及英国,华茶(尤其是武夷茶)引起西欧各国的瞩目。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开放海禁。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诏“遍谕番商,嗣后口岸定于广东。”1842年,清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等五口为商埠,其后汉口、镇江、九江、杭州相继开放,华茶源源不断被输入欧洲及美洲。


(1)结合所学,分析17—19世纪中国与欧洲国家茶叶贸易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英国人对茶的爱好始于17世纪,至19世纪达到顶峰。

17世纪早期,英国人的早餐主要由冷肉、鱼和啤酒组成,准备起来需要耗费很长时间。18世纪新兴工厂里的工人对饮茶情有独钟。以加糖红茶为特色的早餐用不着设施齐备的厨房,只需把水烧热。茶含有咖啡因,使他们在长时间单调重复的工作中保持清醒,集中精力操作高速运转的设备。

由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稍不注意便会爆发传染病。用开水冲泡茶叶可以预防许多因饮用水不洁带来的疾病。到1796年,有人说痢疾和其他由饮用水所引起的疾病“真是越来越少,在伦敦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些疾病了”。大量工人可以安心地涌向诸如米德兰那样的工业城市。

瓦特的好友韦奇伍德是大批量生产瓷器的先驱。他率先使用蒸汽机来研磨材料,并应用印花机的技术。他工厂里的每个工人只负责生产的一个环节,产品从一道工序不停地流向下一道工序。当时一个熟练工人只要节省一周的工资就能买一套普通的韦奇伍德家的茶具。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各种类型的茶叶揉捻机、烘干机等,相继发明。


(2)有学者提出,“茶为国饮”与英国工业化相互促进。结合所学,对此观点进行论述。
2022-07-09更新 | 16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城市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分布在通商口岸。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历史大致是从鸦片战争后,即十九世纪4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时20世纪40年代末为止,前后经历了约100年的时间。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同步进行的,因此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历史也和近代工业化一样。

——摘编自王圣学《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经济分析》

材料二   18世纪早期,英国城市人数约占总人口的20%-25%,1801年为33%,而到1851年时,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城市就业机会增多,形成了一股吸引农村移民的强大拉力。随着技术革新在棉纺织领域的展开,轻工城市率先异军突起。煤炭工业、冶金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一批能源和重工业城市。另外,交通运输业的变革,亦给英国平添了一批新的交通枢纽城市。城市化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使英国由一个封闭分散的农牧社会变为一个经济一体化的城市文明社会。

——摘编自陆伟芳《简析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征》

材料三   在二战期间,美国大量的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城市住房问题十分突出,政府大力促进城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对买房者提供各种住房贷款与税费减免。20世纪40—60年代美国城市产生了中产阶级大规模人口“郊区化”运动。美国社会心理的怀旧“归乡”情结及住房政策客观上加速了郊区房地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原有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特征。

——摘编自唐燕、贺静《“大混住、小聚居”城市居住空间结构设想》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近代口岸城市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和英国城市化发展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的美国城市人口“郊区化”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2年,英国对华贸易总额为96.9万英锈,此后连续增长,1845年增至239.5万英镑,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6%。一直到1869年,英国对华的进出口贸易在中国全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维持在91%和76%的水平。从商品结构来看,1870~1890年间,中国每年进出口的鸦片价值约800~1200万英镑,是最大的单项进口货物。

——据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二 1950年1月,英国政府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建立了经贸关系。朝鲜战争期间,在美国的压力下,英国参加了对华“封锁、禁运”,把已经打开的中英贸易大门几乎关闭。1957年,英国不顾美国的反对,宣布把对华限制降低到与苏联、东欧的同等水平。1972年,中英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1980年,中英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同时,合资经营、技术转让、设备引进等其他形式的经济合作也逐步发展起来。到1989年底,英国成为欧洲在中国的最大投资国。

——据王鹤《中英经贸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英贸易对英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英贸易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起,英国国内主张放弃贸易保护主义的呼声越来越高。当时,英国生产的工业产品已有足够的竞争力,企业家因此希望消除国际间的贸易壁垒,他们意识到开放进口,将使外国有财力购买英国产品,进口价格较低的食物和原料也有助于降低工资和生产成本。金融家注意到开放英国市场有利于提升外国人偿付英国债务的能力。……1846年,皮尔内阁宣布废除《谷物法》,成为英国转向贸易自由化的标志性事件。

1860年,英法双方签订条约,承诺取消或大幅削减进口关税,“此时的英国实际上已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19世纪60年代以后,大多数欧洲国家也纷纷缔结降低关税的条约。在此之后英国的国际贸易更是以大约10%的年增长率一路飙升。

——摘编自何平《全球化1.0时期英国的全球治理》

材料二   近代中国长期实行的协定税则是近代条约制度的伴生物,从《南京条约》签订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各类进口商品的关税持续低于5%,而中国茶叶等商品的出口关税则高达200%。这一方面使得近代历届政府不能从持续扩大的对外贸易中获得相应的财政收入,增加了财政困难;另一方面,也使中国不能对不同商品进行针对性的税率调整,失去了对国内经济的保护作用,致使民族工业面临巨大压力。

——摘编自《中国近代关税与经济史论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和对英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关税状况带来的危害。
10 . 经历了旧中国百年耻辱后,新中国走过了73年辉煌的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还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向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在向近代文明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材料二:19499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们在天安门广场,挥铲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毛泽东当场宣读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材料三: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俞可平《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材料四:201912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摘自网络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鸦片战争使中国“重新向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三十年以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前30年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能得出哪些认识?
2022-06-21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关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