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春,英国议会在辩论对中国出兵是否合理的问题时,“反对派以拒绝支持一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进行战争为理由反对政府的政策”。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反对派”所说的“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是指什么?这场交易给中国人带来了哪些危害?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回答,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那时中国的海关是自主的,朝廷所定的海关税则原来很轻,平均不过百分之四,清政府并不看重那笔海关收入,但是官吏所加的陋规极其繁重,大概连正税要收货价的百分之二十。中国法令规定税则应该公开,事实上,官吏绝守秘密,以便随意上下其手。外人每次纳税都经过一种讲价式的交涉,因此很不耐烦。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今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各关英吉利国出进口货物议定应完税则,分类开列于后:……凡出口货有不能赅载者,即论价值若干,每百两抽银伍两。……凡属进口香料等货,例未赅载者,即按价值若干,每百两抽银拾两。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南京条约》附约)(1843年)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英货输入总值,1842年为426万元,1845年,达到1053万元。由于运到中国的棉毛织品销路不广……从1846年起,英国输华商品量开始减少。1846年到1855年的十年间,除了1851年、1852年两年外,始终没有达到1845年的水平。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当时中国关税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中国关税发生的变化并指出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商品在华“销路不广”的根本原因。
3 . 奏折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阅读两份奏折,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光元年(1821年),阮元奏审办伤毙民妇之夷船水手折:

今咪利坚国夷人,佛兰西吐爹喇咖啡了,因民妇郭梁氏买果争闹,用瓦坛掷伤落水身死,已据供认明确,照例拟绞,情罪相符。……于本年十月初三日,将该凶佛兰西吐爹喇咖啡了照例绞决,以彰国宪,并夷人买取食物,向系官给买办,今民妇郭梁氏,私将蕉、橙卖给夷人,殊属不合。业已被伤身死,应毋庸议。

臣复谕饬洋商(注:行商)伍敦元等,传谕该大班,当知天朝法度尊严,该夷人既赴内地贸易,自应安静守法。该大班及船主等,务须时时戒饬船内水艄人等,毋许滋事逞凶。设已酿成事端,该大班即应查明肇衅生事之人,立时指名交出,听候地方官查审究办,切勿袒庇诿延,自取重咎,以仰副天朝恩溥怀柔之至意。

材料二 鸦片战争时,琦善派人探听了一些英国的情况,并据此写了一份奏折上报朝廷,言道:

该国王已物故四年,并无子嗣,仅存一女,年未及笄,即为今之国王。该国有大族二十余家,皆其国之权臣,议事另有公所。只须伊等自行商榷,不受约束,揣其词意。或前此粤省烧毁之烟,其中即有各该权臣之物。……是固蛮夷之国,犬羊之性,初未知礼义廉耻,又安知君臣上下?且系年轻弱女,尚待择配,则国非其国,意本不在保兹疆土,而其国权奸之属,只知谋取私利,更不暇计其公家,……故求索不专在通市。

          ——选自《琦善奏探询英国各情形折》


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哪些特点。此类案件若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处理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琦善获得了哪些情报?你如何看待琦善的这份奏折。
4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鹤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1839-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地地道道用鹦片染成的战争,尽管根本问题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材料二   由于中国人闭美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材料四   抗战中,四川(含重庆)先后接纳和安置了国民政府和各类机关的57个,迁川工矿企业约700家,高校48所,随行人员近4万人,至于难民多得无法统计;当时四川人口约7000万,八年抗战共征兵近30万人,为全国各省之冠。据国民政府的统计,抗战中川军伤亡人数为全国的2/10……八年抗战,国家总支出1.4万多亿元(法币),四川负担了1/3,还不包括四川抗日献全途动募捐的5亿元(法币)。


(1)根据材料一,概要指出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观点,你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指出材料二中“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3)材料三中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近代中国哪一历史事件?二者之间有什么具体关联?
(4)根据材料四说明四川在抗战中的贡献。
(5)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一家报纸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谜面,要求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其中给出的两个谜底是屈原(原子弹)苏(苏联)武。结合所学,指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外部原因和根本原因。
2021-08-25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外国船只逐渐频繁活动在沿海,期间发生多起侵犯中国海权而遭抗议的事件,在这些事件处理中,时人不仅就军事层面,还从政治管辖和经济利益角度去理解海权,并利用国际法来维护海权。……丘逢甲曾感叹“自是诗中海权大,万里南天开海界”;“马江虽败船政在,战后依然用法人。二十年来海权尽,浪抛财力铸官轮”。其中无不透露了他对近代中国海战失败的怅然。……孙中山将海权提高到国力的角度来重视,“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利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

——黄娟:《中国近代“海权”概念的形成及演变探析》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频繁的“海洋摩擦”则表明,妥善应对海洋问题是中国崛起进程中必须跨过的“一道槛”,积极开展海洋外交事业已成为当前和未来中国外交亟须面对的新课题。……2013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又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尽管中国已将海洋强国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层次,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中国的海洋外交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海洋外交经验严重不足。

——马建英:《海洋外交的兴起:内涵、机制与趋势》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鸦片战争后导致中国海权丧失的不平等条约(至少两个)。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丘逢甲诗中所述海战的名称,并评析此次海战失利后对中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对海权的认识及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建立近代化国家进行艰苦斗争的史实。
(4)综合上述材料,试说明中国近代以来对海洋认知的变化。
2021-04-11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以来外交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事主要影响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A
1901年英美等11国逼迫清政府签订《辛丑 条约》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9年巴黎和会拒绝中国收回国家主权的 正当要求 引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
1949年新中国制定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原则 赢得世界进步力量支持
1949年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使新中国在保障革命胜利成果等方面不至 于孤立
1953年B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会议
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增强了亚非人民团结,形成了“万隆精神”
1971年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使中国在联合国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 作用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8年 以来制定了坚持对外开放,奉行不结盟等更加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促进中国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等
2001年C丰富了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国际关系等

(1)根据所学知识,在材料表格字母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条有关中国近代以来外交发展趋势的信息并加以说明。
2020-05-13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7 . 道光元年(1821年)十一月,两广总督阮元就美国商船水手伤毙民妇案向道光帝上折奏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阮元奏审办伤毙民妇之夷船水手折今咪唎坚国夷人因民妇郭梁氏买果争闹,用瓦坛掷伤落水身死,已据供认明确,照例拟绞,情罪相符……于本年十月初三日将该凶夷照例绞决,以彰国宪,并夷人买取食物向系官给买办,今民妇郭梁氏私将蕉、橙卖给夷人,殊属不合,业已被伤身死,应毋庸议。

臣复谕饬洋商(注:行商)伍敦元等传谕该大班,当知天朝法度尊严,该夷人既赴内地贸易,自应安静守法,该大班及船主等务须时时戒饬船内水艄人等,毋许滋事逞凶,设已酿成事端,该大班即应查明肇衅生事之人,立时指名交出,听候地方官查审究办,切勿袒庇诿延自取重咎,以仰副天朝恩溥怀柔之至意。

——摘自《清代档案史料选编》(四)


(1)此案办理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哪些特点?
(2)此类案件若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处理结果会有何不同?说明理由。
8 .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结合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进入19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列强为了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急于开辟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攫取高额利润,当时非洲、美洲大部分国家已经沦为他们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中国这个地大物博、尚未受到世界殖民浪潮全面冲击的东方大市场,成为他们的重要侵略目标。

——据郭卫民《资本主义列强挑起的四次大规棋侵华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西方国家大规模侵华的原因以及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共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党的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寻找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他强调,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摘编自《梦想,从这里启航》(新华网2017年11月1日)等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共产党人在近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进行的革命斗争。并分析中国革命最终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
9 .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且未曾中断的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辽阔的太平洋所隔绝.这种隔绝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结合的很好,能供养数量可观的人口。汉朝拥有5950万人,明朝时1亿多,超过当时整个欧洲的人口。到19世纪中叶,中国的人口已激增到4亿以上。由于人数上的优势,他们总能同化或者驱逐入侵者。中国还存在着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共同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与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置文官。征召有才之人较之西方所依靠的法律和制度.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促成中国文明内聚性的还有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文学和思想的遗产。

——摘编白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四千年中中国人发展起一个独特的自治社会。这一社会以农业为基础,由地主和官僚统治。这一自给自足、自满自足的社会认为世界上其他社会都是低下的、从属的社会,从1514年开始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陆续来到中国,中国人坚决避免同所有这些入侵者亲近,他们将贸易关系限制在少数几个港口,拒绝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

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中国遭受了三次灾难性的战争,这迫使中国人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摘编白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917—1923年的思想革命,代表了中国对西方冲击的第三阶段回应,这一阶段的思想觉醒,标志了从传统的中国基础向完全西化的进一步转变。但它的主要成功,在于引进了西方的思想和摧毁了中国的传统,而不是创造了新的思想体系和新的哲学学派。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未曾中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近代中国人对传统文明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认识变化的背景。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阶段促使民众思想觉醒的西方思想及典型事件,并概括中国近代思想变化的特点。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二   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前,中国社会也有不自觉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有改革派的主张和呐喊,但相对于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而言,不占优势;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如日本侵华),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前期“沉沦”的过程。“过渡期”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上升”做了怎样的准备?
(2)根据材料二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史实,说明觉醒后的中国人民在扭转“沉沦”方面取得的伟大成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