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是场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板到了另一个轨道上。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场意外,而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2 . “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打开中国市场B.传播先进技术C.推翻清朝统治D.传播天主教
3 .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中说:这场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旧格局随条约的缔结而俱逝,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以下对这场战争影响的论述正确的是
A.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C.开始早期现代化的尝试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4 . 中英《南京条约》第六条规定:“因大清钦命大臣等向大英官民人等不公强办,致须拨发军士讨求伸理、今酌定水陆军费洋银一千二百万银元,大皇帝准为偿补。”这一内容反映出英国
A.确立了在中国的独霸地位B.侵略中国的本质要求
C.希望扩大在中国的影响力D.试图为侵略行为辩解
2021-01-2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一西方史学家这样描写近代某-事件后的中国:“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开始互相打交道了。现在冲破了长久以来包围着她的愚昧和迷信,享受到更为宽广之文明的自由”,实质上这一事件
A.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始B.使列强侵略势力开始渗透内地
C.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D.使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6 . 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中,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根本意图的是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五处通商口岸   ④协定关税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7 .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舰突破虎门要塞,珠江两岸聚集数万民众,以冷漠、平静的神情围观战事。当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官兵纷纷跳水时,两岸民众如看马戏看到精彩处一样发出嘘嘘声。材料主要反映当时
A.国人民族国家意识淡薄B.农民起义爆发的必然性
C.中英武器装备差距悬殊D.民众已经抛弃华夷观念
8 . 下面是某学生在学习了《鸦片战争》一课后所做的总结。其中   ④属于

A.历史原因B.历史事实C.历史过程D.历史结论
9 . 《南京条约》规定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商贾上达官宪,仍用奏明字样”。该条款表明当时的中国
A.外交领域开始受到列强控制B.“天朝上国”体系受到冲击
C.统治阶层崇洋媚外心理严重D.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人蒙哥马利马丁说:“同鸦片贸易比较起来,奴隶贸易是仁慈的;我们没有摧残非洲人的肉体,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没有腐蚀他们的思想,没有扼杀他们的灵魂。可是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精神世界以后,还折磨他的肉体。”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二   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败的情景,在一些有识之士的著述中,在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都有鲜明的反映。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对贾府败落的描绘,称之为“末世”;而龚自珍在他的文章中则叫做“衰世”,他对清朝封建专制制度下出现的死气沉沉的政治局面表示不满:“九州风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资产阶级兴奋得“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但没过多久,英国下院一个调查中英贸易状况的委员会的报告承认:“近年来同这个国家的贸易处于十分不能令人满意的状态。”1846年以后,英国对华的商品输出开始大幅下降,每年停留在150万英镑左右。西方资产阶级又把商品滞销的原因归咎于中国的门户开放不够。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之间爆发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龚自珍所处时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经济、思想层面概括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归纳英方分析的英国商品滞销在华滞销原因。为解决问题,英国的对策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