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9 道试题
1 . 1861年前,清政府处理涉外事务的机构主要是理藩院和礼部,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处理外交事宜。该变化说明清政府
A.清政府彻底放弃了天朝上国观念B.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政治工具
C.传统中央官僚机构实现了近代化D.近代民族国家观念逐步萌生
2 . “1840年,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获取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而发动了鸦片战争。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八国联军洗劫并火烧了圆明园。1894年爆发甲午中日战争,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这是某同学整理的读书笔记,其中有误的有
A.1处B.2处C.3处D.4处

3 . 2014年8月19日人民网《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选择》一文提出:面对西方坚船利炮工业文明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局,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开始了寻求独立、民主、富强的“追梦”过程,中共成立之日起就自觉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依靠人民实现了“圆梦”之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640年到1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这一时期,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2)试分别概述文中所说的“沉沦”和“上升”的含义。

4 . 下面是1870~1894年中国进口鸦片比重统计图。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反侵略意识觉醒B.禁烟运动取得良好的效果
C.鸦片的利润太低D.正常贸易的进口不断增加
2017-06-28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

年份全国总人数(万)城市人口数(万)城市化率(%)
18404128127686.7
18434172428256.6
18933367127698.2
19014264541739.8
192044715474210.6
193146884510610.9
193646962528111.2
194954167576510.6

——摘编自李蓓蓓等《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城市化分期》

材料二直到1895年为止,上海几乎仍旧是个纯粹经商的城市,因此人口从未超过50万,……尽管1843年至1895年间由于外国人创办的经商机构的结果,人口增加了一倍,但是如果跟l895年以后伴随着市内现代工业发展而造成的人口激增相比,那么早期的增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美】墨菲《现代中国的钥匙》

材料三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阶段城市化水平(%)

年份城市化水平年份城市化水平年份城市化水平
194910.6195918.4196917.5
195011.2196019.7197017.4
195111.8196119.3197117.3
195212.5196217.3197217.1
195313.3196316.8197317.2
195413.7196418.4197417.2
195513.5196518.0197517.3
195614.6196617.9197617.4
195715.4196717.7197717.6
195816.2196817.6197817.9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近代中国城市化率的发展趋势。并分析1840—1893年我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据材料三和所学,分析1949—1958年我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及相应原因;请指出导致1958—1978年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因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各地民众与外国传教士间的冲突层出不穷。但在义和团运动之后,教案数量迅速呈递减趋势,到辛亥革命前后已渐趋于无。这一变化能够反映出
A.西方各国加强对华控制B.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C.中外民族矛盾日趋缓和D.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
7 .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签约谈判中,清政府对增开商埠、割地、修改税则、赔款各项均比较容易予以接受。但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则以有违礼制为由多次拒绝,甚至打算以全免关税来换取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这说明清政府
A.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
B.仍然抱有天朝上国观念
C.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
D.开始建立近代外交体制
2017-05-02更新 | 1244次组卷 | 18卷引用: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历史试题
8 . 有人指出“《天津条约》本已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并得到咸丰皇帝的亲自批准,但皇帝本人压根就没打算认真履行条约”,尤其是想把取消“公使驻京”作为“第一要事”,“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贸易为条件”。据此判断
A.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B.清政府具有强烈的民族观念
C.清政府放弃天朝上国思想
D.清政府极力地维护国家主权
2017-02-17更新 | 371次组卷 | 30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清政府的国防战略逐渐由原来的重“塞防”轻“海防”转变为“海防”和“塞防”并重,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这一变化是基于
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
B.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
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
D.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反应
2017-02-17更新 | 943次组卷 | 34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战胜国“不满意”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掠夺的战争赔款太少
B.鸦片尚不能正常输入中国
C.商品在中国仍然滞销
D.清政府排外态度没有改变
2017-02-17更新 | 256次组卷 | 24卷引用:2012-2013学年河北正定中学高一第四次月考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