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近代中国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呈现新陈代谢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1872年李鸿章上《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

材料二 当代史学家陈旭麓认为研究近代中国应该从三个层次来说明:第一、它始终处于大变革的过程,如危崖转石不达其地不止;第二、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表现为急剧的新陈代谢,螺旋地推进,螺旋特别多;第三、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本质是一步步有限地推向近代化,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行资本主义之新。

——陈旭麓《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李鸿章认为中国面临“三千年一大变局”的主要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局在政治、经济方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出陈旭麓关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此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020-05-14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做下图展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



运用中国近代史的有关史实,对图中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之间的关系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0-03-30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实验中学2020年高三3月线上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代士人旅生于1904年创作长篇小说《痴人说梦记》,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贾希仙与同学宁孙谋、魏淡然最为知己,因不愿接受教会教育,三人约定一同逃往上海求学。不料,贾希仙在半路被耽搁,从此三人各奔前途。……贾希仙因在酒楼上无关紧要的题诗遭到捕押,后在友人相助下,逃至一海外仙人岛,拓荒开发,将其建成一美丽富饶的岛国。而宁、魏二人在国内参加会试时上书维新条陈,立志“把这腐败世界整顿一番”,甚至“备办着好头颅,试他阿毕隆刀”,圣眷虽隆,却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抗衡。而与贾希仙本为同道的黎浪仙,因两人存在严重分歧,出走后策划起义,也惨遭失败。


从此篇小说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局势形容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188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一书》中指出:“今海外略地已竞,合而伺我,真非常之变局也”。吕思勉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认为“自西力东侵,中国人遭遇旷古未有的变局……且将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一举而加以颠覆”。

——据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中的“变局”观念,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阐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认识具有多元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费正清

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和从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实实在在地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越来越紧地掐住江河日下的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中国近代史》

到了19世纪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徐中约和费正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学者颜清湟把清政府华侨观念及政策的转变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清初阶段,清政府因袭明朝的政策和观念,将华侨视为“弃民”、“罪犯”和“潜在的汉奸”,后又将之视为“政治犯”、“谋反者”和“叛逆”。二是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将华侨视为“汉奸”,其原因在于清朝统治者认为华侨对外来侵略者给予帮助。三是1860-1876年期间,清政府将华侨视为“苦力”。清政府对出洋华人开始有了更多的了解。四是1876年后,清政府将华侨视为“华民”、“华工”“华商”和“华侨绅商”。

由此看来,清政府由以前的弃侨转向护侨。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华侨的人权逐步得以体现和维护。特别是1876年后,清政府开始视华侨为“华民”、“华工”“华商”和“华侨绅商”。到1892年,薛福成接到黄遵宪请求朝廷豁除海禁的上疏,就给总理衙门大臣上书专论豁除海禁以招徕华民。1893年9月13日,清朝政府终于废除了传统的海禁政策,准许旅居外国的华民自由回国。从此,海外华侨与国内臣民处于基本平等的地位。

——摘编自颜清湟《清朝对华侨看法的变化》

结合材料,围绕清政府华侨政策的变化为主题,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简练,论述成文,有理有据,符合史实且有一定认识)

2018-05-18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40—1894年间中国主要周边国家与欧美列强及日本建立条约关系情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8-05-18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强化提升考试(四)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上表为18-19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9 . 材料三   次灾难性的战争打破了中国人的闭关自守和骄傲自满: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傲慢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就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其影响至今仍在震撼着远东和全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无论是何种形态,也无论是“漂洋过海用暴力和劫掠的手段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还是主动“在世界近四分之一的疆域中强制推行自由贸易、法治、投资保护和相对廉洁的政府”而“改善了全球的福利”,英美法系的形成影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对“法律”的认知与实践。

——摘编自马剑银《英美法在近代中国:1840—1949》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英美法制与近代中国”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